許是我淚點不高,當拉明一家收拾好行李,準備搬走時,我的眼淚沒忍住。我仍記得結尾那幕,鏡頭給到窗外,白茫茫一片。飄雪将陪伴他們,踏上新征程。
在觀看《此時此愛》的過程中,我倏然想起《父母愛情》,抛開人物身份,隻從内容看,确有幾分相似。剩下的幾分,則是不同。
1、 兩個感動我的情節
拉明一家四口是從伊朗來到芬蘭的難民,擠在一間狹小的屋裡。盡管生活窘迫,輕松的家庭氛圍卻沒有被淹沒。
每天清早,拉明都在母親的親吻中醒來。他的妹妹會被父親高高舉起,兩人比賽刷牙,看誰更快。
之後母親耐心地給妹妹梳頭,再給兩人穿好外出的衣服,一天的生活就這麼開始了。
瑣碎的日常裡,邁迪普爾夫婦把日子過得很熱鬧。他們待人友善,鄰裡關系還算和睦。尤其是邁迪普爾先生,他是個溫柔、堅強,能做妻女陽光的男人。
有兩個情節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得知庇護申請被拒的消息,拉明很失落。這時,父親的話給了他鼓勵,讓他重拾希望。
一個是拉明問父親,怎麼和女孩說話。被兒子突然一問,邁迪普爾先生很羞澀。他盡量保持淡定,并交給兒子微笑法則。後來,拉明确實聽了父親的話,使出了這個絕招。
作為家裡的頂梁柱,邁迪普爾先生無論處理家事,亦或人際關系時,較之妻子要更柔和。
有一晚,拉明久久沒回家。當他推開家門,母親很用力地吼他,随後失聲痛哭。父親沒有随之指責,而是讓兒子先回屋,他來安撫妻子。
這些情節很日常化,可能每個家庭都曾經曆過。在《父母愛情》裡,江德福一家也是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間,難免有磕絆。但鬧過、訓過,到底是難斷的親情。
江家的孩子比拉明家多,操心的程度必然更大。盡管作為父母,性格不同,但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隻不過表達方式有差别。
2、 不同的父愛
江德福和邁迪普爾先生都很寵愛女兒,影片裡有一幕令人忍俊不禁,邁迪普爾的女兒趁他睡覺時,把他兜裡的東西拿走了。等他醒來怎麼都找不到時,女兒突然站在他面前跳舞,邊跳邊把東西拿了出來,徹底給他搞無語了。
女兒最能“欺負”父親,江家的女兒是越大越敢拿老爸開玩笑。尤其是江亞菲,嘴皮子那叫一個遛,每次江德福隻有聽着的份兒。
但在對待兒子的态度上,兩個人很不同,江德福是典型的“中國式嚴父”。當然,這有個前提,拉明比江家孩子乖,讓父母比較省心。
身為軍人,江德福不善表達,他對孩子們的期望都藏在訓斥裡。兒時的江衛國沒少闖禍,每次都被父親狠狠教訓。如果他像拉明那樣,玩兒到很晚才回家,一回家少不了挨頓罵。
拉明和父親更像朋友,相處起來,彼此的壓力都能少點兒。這樣的親子關系,有利于維持和諧的家庭氛圍。
通常,在形容中國式父親時,有一個詞是“父愛如山”。父親對子女的愛,因為難以開口,總是以間接的形式出現,需要用心來體會。這麼做不是錯,隻是效果不如直接來得好。
如果父親們肯突破自我,和子女相處時,就像對待朋友那般自在,而不是端着架子,保持威嚴,想來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拉近,對彼此的了解将多起來,明擺着是一樁好事。
3、 苦中有樂的原生家庭
如果影片裡沒有提到拉明一家的身份,想必觀衆根本沒想到他們是難民。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不是充斥着困頓和心酸,而是與快樂、溫馨同行。
導演選擇的這個角度,不同于一些難民題材,隻顧描述黑暗的一面。當然他也沒有刻意放大溫馨,讓一切帶着歌頌的調子,顯得虛假、乏味。
邁迪普爾夫婦心裡的苦,從不在孩子面前表現。這使我想到《美麗人生》裡,那位勇敢的父親,即便再苦的酒,他也能帶着笑咽下。
《父母愛情》裡,安傑和江德福又何嘗不是如此,無論情況糟糕到何種程度,隻要能瞞住,孩子都是在事情平息後,才聽父母不經意間提起。
我還記得有個情節,邁迪普爾夫婦看着熟睡的拉明,忽然提起未來給他辦婚禮的事。結婚這件事,對父母來說無比重要。江德福和安傑經曆過好幾次,可謂經驗豐富。女婿也好,兒媳也罷,别看結婚的不是父母,他們可比子女更心累。
自從有了孩子,父母的心幾乎被兒女占滿,日常生活裡的話題,多半都是孩子。但在如何對待子女的問題上,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解決之道。
當下我們常讨論“原生家庭”,拉明的家庭氛圍,無疑是備受推崇那類。他們能在苦中尋找樂,構建良性的家庭環境。雖然是難民,卻沒有自卑和怯懦。孩子們無拘無束,快樂自由的享受童年。
他們的生活裡有淚、有笑,親人之間并不都是笑臉,也有争吵。但整體看下來,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畸形的家庭,反倒是既真實又充實。
這種觀感和《父母愛情》一緻,雖然江德福和安傑經常拌嘴,親子關系并非一帆風順,但它反而令人向往。歸根結底,這兩個家庭的氛圍是積極樂觀的主基調。凡事都講個氣氛,是沉悶,還是熱鬧,不同的選擇,帶來的影響差别很大,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導演選擇這個角度,來拍一部難民題材的片,不同以往的思維是它脫穎而出的關鍵。
看完本片以後,對片名《此時此愛》有了更深的認知。這個愛,包含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對陌生人和自己。無論何時,即使再艱難的時刻,也别丢掉愛人和自愛的能力。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英文的表達:Any Da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