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咖啡館的地下室用投影儀看完了這部電影,突然覺得投影儀更适合這部影片的播放,一張一張或鮮活或美麗的照片通過光影投射在空白的牆上,也在我的腦海裡密密麻麻寫了很多東西。

因為對這類題材不夠熟悉,也從未聽說Nan Goldin的名字和她的傳奇故事,更不懂阿片成瘾的前因後果,剛開始看的時候還有點一頭霧水,看完了也覺得一下子接收很多信息,需要整理一下。所幸片後有一個小小的讨論會。

首先是Nan本人的經曆和她的藝術成就,因為姐姐踏上自殺之路她也踏上了反叛傳統的道路。她睜開眼看見了自己,看見了不被重視的邊緣群體,看到了青少年的生活。有性愛,有音樂,有酒精,有舞蹈,有在迷茫中也未停止表達自我的勇氣與活力。這些個體的故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Nan的攝影,她幻燈片的形式的創作,在朋友的支持下以及伯樂的賞識中,叩響了藝術的門。在影片中不得不感慨她獨具天賦,看待事物的角度,挖掘人物的能力,以及挑選音樂的品味,排列照片的邏輯,是很有開創性的。朋友很珍視Nan給自己拍攝的被Brian家暴後的照片,我喜歡她記錄變裝Queen的影像,她的影集總是包含個人叙事,以這樣的方式打破偏見與成規的束縛,迫使社會看見“ta們”。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Nan成立的Pain這一組織如何在博物館活動,揭露普渡制藥公司以人命為代價謀利的醜惡。這一部分,我看過之後對“成瘾”這一生理心理雙重現象産生了興趣,在後續讨論中我們也聊到現代社會的壓抑(尤其是近些年來),人們很難不通過什麼途徑去釋放壓力,排遣無聊。藥物成瘾本身就值得人們關注與重視,但薩克雷資本帝國竟是在Nan和她的夥伴在博物館抗議中受創的,這既振奮又有啟發性。藝術是人類生活的高度抽象表達,既不獨立與政治,又和政治雙向影響。

将這兩部分串聯起來的,就是Nan和她的朋友為去污名化付出努力。發現污名化離不開Nan在藝術生活中對個體叙事的關注,人“們”集合起來擰成一股繩,就是對抗薩克雷家族的力量。

總之,看完片子之後感覺又拓展了新的方向,也了解到一些從未了解的故事——包括美麗,包括血淚。這本身就是一場美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