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再見,少年》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後,我就預設了它是一部關于青春愛情的狗血電影,但是因為這部電影在我的家鄉拍攝,出于故鄉的情懷,我還是拉上了我的好朋友去電影院裡觀賞它。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我和我的朋友都對它産生了極強的抵觸情緒,認為它符合豆瓣裡差評的映像,不過在電影後半部分我和我的朋友産生了分歧,我的朋友依然不喜歡它,認為是一部極差的電影,而我卻在這場電影裡看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一些東西,所以我不認為它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爛片,但也絕不算一步好的電影,不過我還是希望觀衆可以給它一個機會,這也是我寫下這篇小短文的原因。

在觀看這部影片之前,我就有留意到這是一

位女性導演的作品,但我并沒有特意去關注這一方面。不過在影片的後半段讓我重拾了對導演女性身份的重視,看到這部片子的後半段越來越讓我覺得這部片子的拍攝視角與市面大多電影不太一樣,這樣類似的觀影體驗上一次是在滕叢叢的《送我上青雲》。電影結束後,我查詢了資料,發現這兩部片子的導演都同為女性,并且這兩部片子都算是她們二人的處女作(在NOWNESS中文章寫的此電影算殷若昕真正意義的處女作),這樣奇妙的緣分在令我感慨的同時也有了很多思考。在電影後半段以及結束後,我的朋友向這部片子進行了征讨,并言辭激烈的稱道其為中國精神病人,但我不這樣認為,我感受到了片子中細膩的特殊的女性視角,這是區别于很多電影的視角,這樣的視角更注重概念,更加飄謬有類似意識流的感覺,也更加缺少目的性,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女性視角都是這樣的,但是這讓我反思到我們對于男性視角的電影是多麼習以為常,這可以算做是是父權霸權的又一次展示,福柯曾寫下話語即權利,制定了電影規則(文本與話語)的男性,其權利在電影世界無孔不入,女性被迫遵守,其視角與經驗都被抹殺,而今天的時代已不同往日,越來越多的女性站出來,其體驗經驗開始融入主流文化,這部影片可算一部。因此,我希望更多的觀衆能夠去觀賞這一種視角,一方面給中國女性導遊更多的集會,另一方面是這部片子在文化平權意義上值得我們去觀賞。

這部片子的概念如果不是對哲學世界裡存在主義方面特别敏感,其實是不太容易領略的,而且片中的提示不太多,我記憶中最明顯的大概有兩處,一處是直接提示的《西西弗的神話》,另一處是結尾警察對女主扔石頭的回應。《西西弗神話》是加缪的著作,在存在主義哲學裡有舉足輕重地位,我未曾完整閱讀,但有幸了解過大體。當男主對女主說出這部書的這幕出現的時刻,我無比震驚,首先這個學渣人設的男主能說出這一部書很震驚,其次閱讀這樣的哲學作品放在普通高中生上又再次令我震經。但是在年紀尚小就思考關于人生的重大意義其實是應該的,這也是看電影時我動容的一點,或許我也的确留存這樣的幻想。片中的男主原生家庭不幸,大起大落的人生好像最符合西西弗神話裡推石頭的西西弗,但女主就不符合了嗎?女主也符合,其實生活裡的每個人都是西西弗,面對着無意義的生命,荒誕的生活,我們都邁力向前,散發着人性的光芒。結尾之處女主扔下石頭,男主重新開始推石頭,他和她和我們都在不同頻率的過着自己的荒誕人生。

以上兩點都是這部片子我認為的閃光點,它們都不容易被察覺,卻主導着影片。不過就如我前文提到的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一樣,它在處理很多情節上嚴重缺乏邏輯支撐。作為一部主打青春的片子,它的确脫離了戀愛的方式,卻将過多的元素揉捏在了一起,不知道是剪輯的原因還是故事情節的原因,或者兩者都有原因,我在觀看時無法真正進入狀态,而這樣的問題不應該留給觀衆。但作為新人導演,我願意給她這樣的機會,也希望更多人能給予她一次機會,畢竟我們不想看到一個爹味十足的中國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