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悠長假期還是先跑回南通,陪太後過了個中秋節。

太後做的依舊是那幾道家常菜,紅燒肉,水煮蝦,白切豬肝,涼拌芹菜和黃瓜。兩個人開了瓶酒,就還是勝過了在其他地方吃的那些飯,即便再昂貴,再美味。

今年越來越喜歡回來了,也愈發回的頻繁。一方面是太後的年紀也越來越大,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另一方面,自己也愈加喜歡家的甯靜。太後或在陽台或在她自己房間,我獨占了客廳,大部分時間用來寫字,少部分時間看電影打遊戲,累了倦了就去草地上面走一走,無論是效率還是甯靜,都是上海不可比的。

當然這一定是我的雙子作祟。當身處一樣其中的時候,一定是向往着得到另一處的,并不稀奇。

中間跑去合肥看了場張信哲。原本應該在上海看的演唱會,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後來看到一位懷孕的粉絲在群裡轉票,一不實名制,二還打了折,于是不作猶豫拿下了票。

合肥離南通不近不遠,高鐵三個小時的車程。這是人生裡頭第二次去,而上一回說來好笑,還是高中時候,表哥叛逆離家出走,陪姑媽開着車一路去尋他,所以對于這座城市唯一的印象就是挺破的,豬肉很好吃,僅此而已。

這次很為改觀。國慶期間高鐵票并不好買,最後隻搶到兩程早班車,匆匆停留不過24小時,是真真正的特種兵旅行。

雖然時間短暫,我也一口氣吃喝了老孫油茶、卡旺卡、臭鳜魚、黃山燒餅、犁大爺粑粑、小龍蝦、華強雞蛋餅和丁姐鴨血粉絲。

感覺自己的戰鬥力跟活力都還是蠻厲害的不減當年,就忍不住想要唱起老王樂隊的那首歌。跟我絕大多數的旅行差不多,時間分給了吃喝,景點就無暇顧及,中間還去酒店補了個午覺,最後隻去了禾柴1972,是老廠房跟合肥監獄舊址改的文創園區,可以坐蒸汽小火車穿梭在90年代布景跟店鋪裡。原來回到過往,在當時就定下了主題。

...
當然重點還是看張信哲的演唱會,早早就趕去場館,合肥體育中心體育場還挺氣派,搭配當天晚上迷離的夜空和若隐若現的月亮,是有些浪漫在的。

還是老藝人的演唱會好看啊,唱足150分鐘連講話換衣的間歇都很少,順帶着那些年少時的回憶都湧現。

初中時候辦了校園的廣播電台,有一段時間我們突發奇想,不如做一個在線點播唱歌的環節。征集之後,第一期是大我們一屆的學長,是校草一般的風雲人物。

他唱了一首《過火》,說要獻給某某班的某某某。關在廣播室裡,隔着電波線路,我都可以感受到晚自習前無所事事聽廣播的大家的悚動。

當然毫不意外的,他在那句“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的時候破音了。他漲紅了臉,堅持唱完整首歌,然後一言不發,默默走掉了。

那是我們做的唯一一期在線唱歌環節,後來就被禁掉了。而我也不記得,學長這一次的表白是否成功。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怎麼會有人表白唱《過火》啊,就像上次看李榮浩,他自己也笑說為什麼有人會在唱《戒煙》的時候求婚,無論是主題還是歌詞都完全不适合。

但年少時候的愛情,不就是這樣的一股傻氣和不分就裡。

而我過去最愛他的歌,是那一首《用情》。複古黑膠唱片的前奏,在上海拍攝的mv,還有悲傷的結局,這一切元素拼貼起來對于年少強賦愁的我來說,是多麼具有殺傷力。

現在倒是更愛聽《信仰》,小提琴的前奏,溫暖又有力量的副歌。包括這次演唱會,也是在這首歌默默濕了眼眶的。

我想我終于學會,不為那些殘缺美好而感傷,也不懷念所有那些失去的遺憾的,而始終保持信仰,保持相信愛情,并且堅守那一份力量。

而這或許也是聽張信哲長大的我們,所學會的事情。

而演唱會最美好的是,總可以發現一些新的驚喜,有一些過去所沒有的體會。而這一場演唱會,最美好的三個瞬間,都發生在過去并不是最愛的歌曲,和意想不到的瞬間:一整個陰天,月亮躲在雲層裡,直到開始唱《白月光》,才一點點露出圓圓臉蛋。緊接着,張信哲就唱了一首《一生所愛》。搭配他有些老去的面容和依然清澈的嗓音,就像是朱茵多年之後上綜藝節目再扮紫霞仙子那樣,一方面讓人唏噓歲月催人老,另一方面當初的那份驚豔和感動卻是一點沒少,是一種奇妙的混合。而《雨後》亮起的彩虹燈,給人希望和力量,雖然跟歌曲無關。畢竟從張惠妹到蔡依林,一盞又一盞都滅了。隻是一盞燈,就連這點光,他們都要熄滅。也是因為這一點光,讓這一場演唱會值回票價,并且可以在記憶裡放很久,連同聽那些歌時,想起來的人和事。

從合肥回來,想着中秋還在熬夜交了稿,于是在國慶這天給自己放了個假,補了幾部前些時候來不及看的電影和追的劇,其中就有這部《Past Lives過往人生》。

...
故事不算複雜,就是一對青梅竹馬的韓國情侶,在年少時分别,女方移民到了美國,嫁給一個猶太人,男方留在韓國,卻一直對于女方念念不忘。然後多年之後,去紐約找她,兩個人發乎于情止乎于禮的一段故事。

大概算是東亞人自己的《廊橋遺夢》,所以東亞人看的時候,最被觸動的,也是裡面關于“因緣”的說法,以及女方在婚姻和年少悸動之間的糾結和選擇。

這一世兩個人遇見,總要是前一世發生過一些什麼。而這一世最終沒有發生什麼,也是像男主說的那樣,是作為下一世的前世作準備。

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樂觀和悲哀在。

的确如之前影評和朋友圈所言,是今年最好的感情片。喜歡最後分别兩個人沉默對視的那一分鐘。

其實男女主角未必都有多愛對方,他們彼此懷念的,應該是年少的自己,以及那種what if的可能性。

感覺用戴佩妮的《怎樣》來作為電影插曲也是合适的。還好自己一向沒有這樣的習慣,不會用這樣假設性的問題來庸人自擾。

雖然感謝那些出現在過往人生裡的人們,是你們讓我成為現在的我。

但是,過去讓他過去,哪有什麼前世今生下一段的反複糾結,我更願意相信:當下看電影時候想起的人,就是因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