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溫了這部偉大的電影。
跳切剪輯、手持鏡頭、音畫錯位、無因果關系、不符合電影基本規則、銀行裡的長鏡頭、戈達爾和梅爾維爾的客串、房間内的存在主義暢談、男女主的親吻、一聲槍響和一段精疲力盡的長跑、最終的死亡……這些碎片組成了這部放蕩不羁的電影,精疲力盡,但熱血沸騰。
結尾男主中槍後的長跑,把我拉進了一個新世界,那時我才明白我平時莫名的痛苦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一種難以描述的特殊情感,而進入這個新世界後我感覺這情感越來越明顯,好像那一槍确實把我也給打死了,接着是痛苦過後的虛無,也是新生。
“痛苦太愚蠢了,我選擇虛無,沒有哪個更好,但痛苦是一種妥協,我全都要或是全都不要。”這是男主的選擇,仿佛也預示了他的結局——精疲力盡後的死亡即是最大的釋放,這并不痛苦,他也從未妥協,他隻是“累了”,于是“全都不要”。
“成為不朽,然後死去。”這是梅爾維爾在片中客串說的台詞,也預示了戈達爾的未來——戈達爾一槍殺死了電影,使得電影獲得新生,他成為了不朽,最終也死去了。
這部電影比《四百擊》更具有新浪潮的意味,後來也有無數經典之作深受這部電影影響,比如《EVA》《低俗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