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穆《小城之春》的文人愁緒氛圍是如何創造的

《小城之春》由費穆導演,于1948年上映,屬于戰後電影時期作品,中國電影開始複蘇發展,迎來了比較厚重的成熟發展時期。在以現實批評為主導的大背景下,小城之春似乎有點“非主流”着眼于家庭倫理的道德探讨,是一部人生情感心理悲劇的典型,是一部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詩意文人電影。

電影中獨具的詩意氛圍和意蘊,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展現。
首先是長鏡頭的使用,費穆導演通過大量的長鏡頭拍攝,保持了被攝對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和完整,大大強化了電影的真實感、連貫感;并且,由于長鏡頭能夠更多的呈現細節和環境,讓觀衆更加主動的去觀察電影中的細節,主動思考電影内涵的深層探索。在妹妹給客人唱歌的這場室内戲中,導演通過展現妹妹為客人唱歌,客人看嫂子,嫂子對待丈夫和客人的兩種态度,來展現了四個人複雜的情感,并且暗示了未來必然會發生風波。通過這段長鏡頭,成功的讓電影的詩意藏在鏡頭中,去感受中國傳統的含蓄式的美。

其次是幾乎充斥全片的大景别,導演在電影中大量使用大全景、全景景别,凡是人物在的畫面,必帶上背後的環境。大景别往往在交代環境時起着突出作用,能夠有效交代電影的場景,展現環境的空間關系和其他影像元素,這也就意味着,人物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往往會存在一定的距離感,觀衆與人物之間,也難有代入感。而在小城之春中使用大景别,正是這種詩意的靈魂所在,這是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理念。傳統國畫最為講究的就是寫意,電影通過全景展現的畫面,将人物安置于坍塌了的城牆下,一種因為戰争而别離的哀傷與無奈,就突然湧了出來;将後景的人物安置在村間小路上,中景是樹林和矮牆院落,前景中突然跑過“神來之筆”的一隻雞,讓影片的縱深感極大增強,讓真實感躍出銀幕,現實生活瑣碎的民族風格鄉土氣息瞬間就出來了。

最後是色彩上的處理,采取了黑白膠片拍攝,這一方面固然有技術手段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是費穆導演的考量,上映同年,費穆執導的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上映,小城之春本可以使用彩色膠片拍攝,用色彩來進行情感和心理上的進一步表達,然而不使用色彩,無疑是高明的手段。電影所要展現的是一種悲傷哀傷的愁緒,這種關注家庭倫理的詩意表達,如果用色彩來進行展示,将會極大的隔離情緒的表達,正值春天時景的拍攝,綠樹紅花的豔麗色彩将會沖淡電影的哀傷情緒,這也是為何今日看後期修複上色版後的小城之春,似乎少了些意蘊的根本原因。

小城之春通過這些視覺效果,來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将電影語言和傳統美學意味的有機結合,在藝術形态上新鮮脫俗,表現了中國民族傳統形态的詩意風格和意蘊,創造了中國傳統美學是情境美的電影化範例。2005年,小城之春被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華語電影第一名,時至今日,電影中的文化藝術魅力,依舊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