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行之外》的案情并不複雜,但在港産電影的加持下,還是拍出了很多的心意。
可惜的是,雖然有古仔和林家棟的賣力演出,還是輸給了流量。
這是這個時代的“惡”,想要超脫在“惡行之外”,實在太難。
當然,故事的節奏也确實存在很大的問題,無法回避。

古天樂和林嘉欣,應該是中産了。
但是,他們好不容易“熬”來的中産,在一次意外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這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最大的不幸。
其實,看過太多類似的悲劇,比如前段時間的《彷徨之刃》,王千源也失去了自己的女兒,王景春之流可以不鹹不淡的來一句,這都是“社會的問題”,然後無疾而終,比如前段時間的《浴火之路》,劉烨也曾經是個“小中産”,因為孩子家破人亡。
這樣的題材實在是太多太多,然而,電影拍了一部又一部,問題還是那個問題,如果說“文學作品”能起到“喚醒”的作用,那麼,吃了一打安眠藥的也應該醒了吧,但就是沒有“喚醒”,那隻能說明,你無論如何,也喚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惡行之外,就是那些“縱容”惡行的混蛋。

張繼聰這些年演技磨煉得應該相當不錯了,然而,在這部電影裡頭,完全是個小透明,直接拉胯。
唯一的亮點,就是“繼續審,審到他認為止”。
不能細品。

古仔在故事裡頭,其實好歹也是個“内部人”,但是女兒死了,案子就一直懸在那兒。
但是,後來議員的女兒也失蹤了,全局上下像死了親娘一樣發瘋的找,這讓古仔相當的不服氣,怎麼,自己就是沒做到一哥,女兒死了就沒人管是嗎?
說實在的,林家棟也是吃了沒文化的虧,路邊攤老闆的女兒,随便殺啊,照樣沒人管,好死不死,偏偏找上了議員的女兒,而且,竟然失手了。

為了調查女兒的死因,古仔隻能單槍匹馬。
忽略了同樣失去女兒的林嘉欣,這絕對是個問題。
所以,張繼聰們(王景春們)都會按照慣例勸古仔,你已經失去女兒了,難道還想失去家庭?
這個問題對古仔或許适用,但對王千源完全不适用。
所以,有一個通用的“和稀泥”的方式,那就是你還年輕,還能生,别折騰。
難道,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女兒,除了王千源,除了劉烨,除了古仔,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麼?
再說了,他們何其幸運,能憑“自己的能力”找到殺害孩子的兇手,普通老百姓怎麼辦?
“他們”的孩子,出入都有人陪着,當然不用考慮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是“老百姓專屬”,哪裡有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再說了,現在的“拐團”多精明啊,社會背景調查做的那個仔細,有身份的人絕對不碰,彼此形成默契,誰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需要用到“拐團”提供的資源呢。

張繼聰們抓到了兇手,又放了。
當然,這個“放”也沒什麼問題,畢竟缺乏充分的證據,如果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叔叔就有權利抓人,那你我牛馬,都有被叔叔無緣無故逮進去的一天。
但是,本身身為叔叔的古仔,還是相當有經驗的,認定了兇手。
拿掉了“叔叔”的身份,古仔也就沒有了顧忌,好好做個“父親”的身份不香麼。
有意思的是,他遇到了“護犢子”的父母,這位犯下罪行的兇手,在古仔找上門的時候,也不是在悔改,而是在玩遊戲。

林家棟,把這一切歸咎于不會教育孩子。
和王景春最後的歸納結果一樣一樣的。
但,都是如此蒼白。
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是父母單方面的責任,也不是家庭單方面的責任,而是整體環境的責任。
甩鍋,誰不會呀。

這個玩意兒,最後撕心裂肺的喊了一聲“爸”,但是悔恨來得太遲。
我們不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但什麼樣的錯可以犯,什麼樣的錯不能犯,孩子本身并沒有明确的标準。
有些錯,一旦犯了,終身都需要付出代價。
然而,制造問題的“他們”,卻從來沒有想着解決問題,而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終止所有争論。
“他們”的孩子,壓根不會面對這個問題。

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是,老百姓的孩子,有這個“資格”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