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了一位自始至終都在追求自由的男孩而寫的,敬那位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少年。
艾倫一直都是一個極具争議性的人物,從2018年年度最佳主角到2022年年度最佳反派,艾倫本身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可見一斑。
在巨人這部作品裡,很難用好人或者壞人來定義任何一名角色,艾倫尤其如此。在耶格爾派看來,艾倫是島上唯一的希望,隻有像他這樣既握有力量,又足夠強硬和殘忍的人,才能把艾爾迪亞人從這個殘酷的世界拯救出來。擁有艾倫的未來,艾爾迪亞人不需要被奴役,也不需要被絕育,他們永遠都是自由的。弗洛克的遺言可以最精辟的概括艾倫在耶格爾派心中的地位,“我們的惡魔,是唯一的希望”。
而對于包括馬萊人的“海那邊的人”來說,艾倫是惡魔之島的具象化,真正意義上的惡魔,這也是ed《惡魔之子》名字的由來。九大智慧巨人中,進擊的巨人是唯一的不安定因素,雖然當前的世界規則并非絕對的公平,但一定遠遠好于規則被打破的世界,而隻要進擊的巨人存在,就永遠會有這種風險。掌控着進擊的巨人的艾倫,對島外的,無論是馬萊人還是艾爾迪亞人來說,都是混亂和災難的代名詞。事實上,艾倫在島外的每一次出現,幾乎都伴随着災難、死亡、背叛和戰争。而地鳴,會在未來漫長的曆史中,把恐懼深深的烙印在人們心中,這還是在還有未來的前提下。即使在神話故事裡,又有幾個魔鬼能比艾倫更加可怕?
而對于觀衆來說,艾倫本身的複雜性更多的是沒有正确的理解艾倫其人本身。艾倫“神”和“惡魔”的身份改變究其根本隻有一個原因:自由。
小時候的艾倫被困在牆内,無論何時,他的眼前總有一面高牆。對他而言,走出這高牆就是真正的自由。但當瑪利亞之壁收複後,看到大海的艾倫才明白,真正的“牆”并不是島内的三座高牆。這是一面無形的牆,牆的高度是數千年來艾爾迪亞人與全世界人的血海深仇,牆的厚度是歧視、隔閡、沖突和恐懼。要翻過這面牆,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但要翻過這面牆,就意味着島内和島外,必須有一方要消失。艾倫做出了選擇,他也在短暫的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感受到了“自由”。
當看到年少的艾倫張開雙臂,在高空中露出微笑時,觀衆能感受到的,除了自由的畸形,更多是自由的沉重。追逐自由的少年從來就沒有變,變得是年歲漸長的我們。這不是主角團想要的自由,也不是觀衆想要的自由,可在艾倫的邏輯中,隻能推導出這種自由。這就是矛盾啊。
但是我們仍然會對這個主角、這個反派印象深刻,有關艾倫的争議會一直持續下去,這也是文學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力。艾倫是可悲的、可笑的,也是可歎的、可惋的,韓吉、埃爾文死的榮耀而壯烈,艾倫卻死在的一半的噓聲中。但那個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的少年,一定還在望着,沒有牆壁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