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把《帝女花》看了一遍,比起幾年前又有點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周世顯愛的并不是長平這個人,他愛的是作為公主的長平。其次,長平是崇祯帝之女、明朝公主,戲曲的開頭就唱道,崇祯有事必與帝女謀,長平的人設就是在崇祯殉國之後,作為明朝這個政治象征的延續。最後,周世顯是無法獨立殉國的,他作為明朝的驸馬,隻有和長平一起以身殉國,其死亡才具有政治意義。

長平本身隻是一個政治人物,公主這個身份給予長平的,不光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帝國的象征,當明朝國滅,她非死不可。但同時,她隻有死在朝堂上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再想到劇中尼姑替死的橋段,也是說明長平不是不可以死,但這個政治象征不能死得沒有動靜、毫無價值。

《帝女花》其實并不是個愛情故事,而是個披着愛情外衣的政治故事,其故事核心是一個運行體系需要所有參與者各行其職。南宋滅亡時,陸秀夫抱着小皇帝趙昺在崖山投海自盡。從我們今日的觀念來看,一個幾歲的小孩子懂什麼呢?但是他姓趙,所以他必須死,否則以陸秀夫為代表的一衆南宋忠臣形象便無所依托。

帝女就帝女吧,還帝女花,因為帝國的覆亡,将長平從一個公主上升成為一個吉祥物,于是叫帝女花。之前自己也很嗑周驸馬和長平公主這對充滿家國情懷的神仙眷侶,現在再次聽戲總覺得不太對勁,畢竟從人的價值來看這個故事,顯然是充滿無奈和不可愛的。

這樣一想,這部劇能在香港爆紅幾十年,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其政治意義吧。在英國政府執政期間華人隻能作為港島的邊緣人物,而邊緣人又不能任由儒家文明淪落,于是在孤島上寫出了這麼一出政治愛情悲劇。他們不具備真正去鬥争的實力,無法動刀動槍,所以表達自己政治立場的方式也不是正面抗争。就像劇中周驸馬和長平最激烈的抗争就是上表,通過談判後用一些傳統禮儀的抗衡,來完成長平曾作為政治逃兵的最後使命。

黃霑說自己寫一輩子歌詞都沒有寫出比唐滌生那句“落花滿天蔽月光”更好的,現在我卻更愛那句“飄渺間往事如夢難認,百劫重逢緣何埋舊姓”。人生渺茫,多少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