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得來說還是可以打五星的,雖然有些邏輯硬傷,但表達的情感到位,我很少看這種題材的電影無法橫向比較,不過電影的結尾确實給我一些觸動。

在我看來伊藤秀夫反而是影片中最完整的一個角色了,當然不是誇他或者洗白他,而是想說他有一個完整的起承轉合,對拍攝的執念與對戰俘對主角的虛僞,甚至有他從小對攝影的追求對應最後的切腹,如果不是做的這些暴行單拿出來就是一個塑造圓滿的悲劇人物了。而反觀我們的主角,我甚至不知道他的郵差身份有什麼意義。我本來以為會提一句比如,他将南京城内的慘狀帶到外面去也是一種“郵差”,但電影裡也沒怎麼提這個。

前期一直在重複的一句話“我們是朋友”,沒想到最後會落腳在這上面,很意外。撕開虛僞的面具,戰争背景下沒有“朋友”。不論是照相館幫忙沖洗照片的“朋友”、還是充當翻譯的“朋友”、亦或是其他标榜“日中親善”的工具人“朋友”。

劇情硬傷還是有的,很想問導演真的看不出來這個劇本的邏輯漏洞嗎,最難繃的就是結尾毓秀和照相館老闆拿着通行證出去的時候,狗發現嬰兒了,老闆竟然直接将嬰兒塞給毓秀然後自己倒回去攔日軍,嘴裡念叨“我是個照相的”,不是,這不更奇怪了嗎,然後毓秀就抱着嬰兒哭着就離開了?這麼可疑日軍都不追的嗎?恕我直言但是,這都能跑得掉?就類似這個情節,影片中充斥了不知所雲的強行感動,比如自己去送死的軍人(啊這個是真的降智),郵差最後的念地名(你好歹點一下郵差身份呢),以及為了讓郵差下線強行化身戰神的攝影師(我記得前期說過他不是軍人身體素質沒那麼高吧這都能爬起來,以及改通行證這麼長時間一群人居然都沒補刀,而且他甚至抗住了大火出去了哈哈哈我服了),郵差作為主角的死确實更容易帶來感動但是這個死法也太弱了(你的意思是攝影師抗住了強硫酸抗住了三打一抗住了大火還帶着傷但郵差甚至沒走出大門,好歹死在通行證這裡啊,讓他一步之遙死在黎明前啊,底片就是生命最後一個郵件啊,拿出寫攝影師的筆力來寫郵差啊)

應該說,确實描繪出了南京慘狀,但是經不起深挖。

當然如果要問适不适合帶小朋友去看,我隻能說包不适合的,誰懂那種屏幕内在厮殺屏幕外一群小孩兒在滿場蠕動的崩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