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愛情電影,近年來已經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一幫“不食人間煙火”的導演們,為了讓故事更有戲劇性,不斷地堕胎、車禍、私奔……讓觀衆們看的一臉懵逼:這拍的,真的是我的青春?

...

不知道各位會不會像我一樣,想起自己的青春時光,總覺得是那麼的難忘,許許多多的事情是那麼的有趣;但是當向别人講起的時候,要不了10分鐘,就會覺得怎麼好像那麼動人的事情講出來了卻似乎那麼無趣

究其根本,是因為真實的青春、真正的初戀往往都是平淡如水的日常,隻有親自經曆了這些的你,才能擁有那份獨一無二的感受,而傾聽你故事的人,隻是一個看客,很難對你的瑣碎日常産生情感共鳴

現在的導演們沒辦法做到讓平淡的事情戳動觀衆的心,因此隻能強行塑造沖突,讓故事性更強,但卻離我們的真實青春越走越遠,觀衆自然不買賬

10年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能收獲到觀衆的一緻認可,除了潇灑帥氣的柯震東、青春甜美的陳妍希、以及那首百聽不厭的《那些年》,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大家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沒有那些狗血情節,平平淡淡卻又引人共鳴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今天要聊的這部電影,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也是講一對戀人由合到分,但這部影片卻更加平淡緩慢,如同一篇散文詩,娓娓道來。它就是上映于1986年,由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

(b站上就有畫質修複過的原片,可以免費觀看)

...

影片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阿遠和阿雲是同學,兩個人青梅竹馬從小一起長大,雙方家長也都很熟,早已默認兩個人未來會走到一起

...

阿遠和阿雲放學回家

阿遠的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阿遠主動告知父親,自己打算不讀書了,去台北打工,父親同意了

時間轉眼來到一年後,阿雲高中畢業以後,也坐火車來到了台北。單純的阿雲剛到火車站,就差點被人騙走,還好阿遠及時趕到,和騙子打了一架。但是推搡中摔壞了老闆娘要他送去給兒子的飯盒,為此阿遠挨了老闆娘的一頓臭罵

...

阿遠到火車站接阿雲

阿遠的工作是在印刷廠,工資不高,但是可以在工作之餘撇上幾眼正在印的書,阿雲來了以後,或許是想要賺更多的錢給阿雲更好的生活,阿遠辭掉了現在印刷廠的工作,去做了工資更高一些的送貨司機

倆人時不時會回去家鄉看望親人,在一次回鄉之前,阿遠陪阿雲去買鞋子,作為禮物帶回家,從商場出來時,阿遠卻發現自己的摩托車被偷走了。情急之下,阿遠想要偷走别人的摩托車,卻被阿雲勸阻了下來

...

在阿雲勸阻下,沒有偷竊摩托車

心情不好的阿遠獨自去了海邊,卻淋雨發燒,在床上躺了好幾天,這期間阿雲一直悉心照顧着他

...

阿雲照顧生病的阿遠

不久後,阿遠接到了兵單,應征入伍。父親和工友喝了個大醉,卻在阿遠臨行前讓母親代交了一個打火機送給阿遠。在阿公的一路相送下,阿遠離開了村子,前往金門當兵

當兵期間,阿遠和阿雲時常通信,阿遠跟阿雲描述了在軍中遇到了大陸來的漁民的事,阿雲寄來的信中,裡面放着她的内衣吊牌,代表着以身相許

...

蘋果牌内衣

但是往後的幾個月裡,阿遠都沒再收到阿雲寄來的信,卻收到了自己弟弟的來信,信中阿遠弟弟說,阿雲已經結婚了,而新郎正是那個經常幫她送信的郵差。阿公勸慰阿遠“這是緣分,不能勉強的啦”

最後,服役期滿的阿遠穿着當兵前阿雲給他做的襯衫回到了家鄉,一切仿佛還是老樣子,平靜安甯,阿遠在田邊看到了阿公,阿公看見阿遠回來很高興,一遍又一遍的和阿遠說着今年的番薯是多麼難種,多麼折磨人……

...

影片結尾的大空景


這部《戀戀風塵》叙事十分散文化,不同于很多劇情電影中每個情節的設置都是為了劇情的發展推動,《戀戀風塵》裡許多情節和前後并沒有因果聯系,仿佛是導演突然想到什麼就拍下了什麼,但是生活不正是由一點一滴的瑣碎拼合而成嗎?正是這樣随意自然的叙事風格,加上侯孝賢悠長平緩的長鏡頭,把生活詩意地呈現給了觀衆

電影上映于1986年,改編自編劇吳念真與自己初戀的真實故事,關于影片的劇情吳念真曾提及這麼一件趣事

後來我去當兵,她買了一千多個信封,然後寫上她的地址,貼上郵票。那時候一張郵票兩塊錢,一千多張郵票是兩千多塊,她五個月的薪水。

那天晚上我本來要走,後來就陪着她寫。她最後大概很累了,因為第二天還要上班,是在餐飲店工作,賣肉粽湯圓。我就幫她寫。最後她睡着了,我就拿個小棉被幫她蓋起來。寫到第二天起來,我寫完了,就把信封捆好帶去當兵。

最後侯孝賢拍了我們一起寫信封,其它的他就删掉了,因為覺得太煽情了,而且沒有人相信。我扛着一千多個信封去當兵,去金門要坐船,憲兵檢查時說:“你以為金門沒郵局嗎?”

——摘自吳念真《我一輩子沒有拉過她的手》

然而最後影片中,卻連一起寫信封的情節也删掉了。跟其他愛情片絞盡腦汁塑造浪漫的情節,煽動觀衆淚點相反,侯孝賢甚至害怕自己的劇情過于煽情浪漫

男女主在影片中連牽手的次數也屈指可數,更多時候是倆人并肩走着,但觀衆卻能感受到情感的連接。也許侯導想要給我們看到的就是普通人的青春,普通人的初戀

...

阿雲為阿遠做衣服

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但放在今天卻也不過時,我們很容易在影片中代入阿遠的情感,一方面導演隐去了很多那個時代的印記,沒有特意強調時代背景下的特殊事件,另一方面選取的事件也都是大家生活日常中的點滴,青梅竹馬需要你幫她抗重東西的女孩、生病了悉心照料你的那個TA、一起逛商店的倆人……這些情感是超越時代的,是每個年代青年們身上共有的

...

阿公送阿遠去當兵

阿公這個角色的塑造也是十分令人動容的。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阿公”這樣的長輩

他有點唠叨,疼愛自己的孫輩,為了哄孩子吃飯,會告訴他“這是外國人吃的西餐”;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他會有點迷信,把孩子生病歸咎于“祖宗生氣了,說我們沒按規矩”,但他也有自己生活處事的一套道理并堅定的恪守着

經曆過各種風雨,他豁達——孫子失戀了,“這是緣分,勉強不來的啦”,他樂觀——精心栽培的番薯收成不好,他一邊不停罵着“幹伊三妹”一邊卻辛勤耕作

...

阿公坐在門階上自言自語

...

阿公哄孫子吃飯

回過頭看,侯孝賢的鏡頭下雖然浪漫抒情,但好像處處充滿了無奈,阿遠和父親被迫中止的求學之路、阿遠和阿雲的分開、阿公的番薯收成不好……趙敏一般的“我偏要勉強”縱然豪情任性,但真正的生活中更多是充斥着“勉強不來”的不如意

所幸,還有這樣用心的電影,把人生的歎息講了出來,給在生活的波濤中掙紮前行的我們一絲共鳴,一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