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下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因為我自己第一遍也沒有看懂,但隐約感覺這一集的質量還是挺高的,所以本着虛心的态度多鑒賞了幾遍,雖然過程很曲折,但是結果很舒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同樣疑惑的朋友更快地放下那顆揪起的心。

【人物】

TOM:衣食無憂,心有不甘。

GERRI:寄人籬下,心懷夢想。

MIGG:一窮二白,得寸進尺。

STEVIE:正常人際關系中的好友甲。

其實四個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大多數朋友迷惑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編劇給TOM設定的的精神狀态,這個設定容易讓人弱化時間概念,其實隻要緊緊咬住時間線,不難發現影片的真相和主題。

【時間線】

影片裡唯一與主題無關的人物是STEVIE,我們可以把他看做時間分割線。

STEVIE第一次出場是以電話留言的形式,出場意義是交代了GERRI的死亡時間,通過留言内容可以得知GERRI剛去世不久。

STEVIE第二次出場是送甜甜圈和美容券,對話内容交代了此時已經是幾周之後,而此時TOM已經是丐幫弟子的形象,同時排斥社交。

STEVIE第三次出場是在片尾,在這個時間點,STEVIE認為TOM應該已經釋懷了,可見與第二次出場的時間間隔不短,然而影片最後的畫面顯示MIGG的屍體還算“保鮮”,算是間接交代了MIGG的死亡時間。

所以,整個故事的真相如下:

TOM不能接受GERRI離他而去的事實,他讓自己與世隔絕卻又倍感孤獨,機緣巧合下他把米格請進了自己的生活,就像當初GERRI在需要幫助時走進他的生活一樣,在他看來,善意可以換來陪伴,然而,MIGG不是GERRI。

時間一長,TOM意識到了MIGG的得寸進尺,然而此時的他已經與MIGG相差無幾,正如MIGG所說,TOM此時已經沒有資格評價MIGG。

無助的TOM在絕望中幻想出了GERRI,他需要GERRI給他更多的勇氣,以此來對抗趕不走的MIGG,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沒有自信以居高臨下的姿态來面對MIGG。

終于,他積攢了足夠的勇氣,殺了MIGG,然後懷着感恩的心與幻想中的GERRI一起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軌。

至此,影片的主題得以彰顯:

第一層,過度的善意會把人拉向地獄,該給30塊的時候就不要給40塊,更不要開2000塊的玩笑,因為貪婪的人會因為你的這個舉動而想入非非。

第二層,貪婪有時候是相互的,你想用施舍換來寫作素材的同時,對方也可能正盯着你所擁有的一切。

第三層,貪婪的起源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當相對富有變成絕對富有的時候,饑寒交迫的一方什麼都做得出來,當然,角色互換之後結果也一樣,你搶走我的生活,我拿走你的生命。

第四層,流浪漢逆襲後也能找個體面的工作,所以人類社會的本質不是适者生存,更不是共生共存,而是無數個自私且貪婪的個體在搏殺中不停地交換角色。

【假如】

回到争議的焦點,假如MIGG是不存在的,而GERRI已經去世,那麼,這一系列的幻想意義在哪裡?影片是得有主題的。

【結束語】

CHARLES BUKOWSKI可謂是這一集的題眼,這位來自洛杉矶底層的德裔作家寫了大量反人類的詩歌和短篇故事,低俗,醜惡,卻真實,與劇中TOM的憐憫之心形成鮮明對比。

所以,大膽地猜測導演是想對觀衆說:當你發現世界不公時,不要指望既得利益者來質疑或改變遊戲規則,也不要把這個希望寄托給變強後的弱者,因為即使他們這樣做了,也隻會落得和TOM一樣的結局,人性本身是醜惡的,所以世界才越洗越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