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叠戈•卡爾瓦

這是落款于三十年代光影藝術的一記狂草,野蠻浪蕩卻不失羅曼蒂克融情于熱烈色彩,狂舞于紙醉金迷。“人們在電影中起舞,亦在電影中死亡”,“人們把夢想烙在膠片上,把膠片注入曆史,”不僅是導演達米恩查澤雷藝術的解讀也是對車輪碾過時代的黃金注腳,向默片時代緻敬,拉動人們回到好萊塢二三十年代給予褪色的曆史全新的濃墨重彩,讓閃耀狂野的星于燈光下獻吻激蕩熱情洋溢。這其中不乏電影工業傳統與進步的對撞亦不乏人性的挖掘。凝神光影散落間,谛聽影像時代裹挾中的的蹄聲疾馳。盡管口碑兩極分化,我隻覺,這就是史詩。

...

往裡看,我不知是如今人類文明的壓抑還是那個時代太過野蠻和生猛。我隻知今有法律維系社會各角秩序,有道德性的審視目光磊落觀望。性欲,暴力,毒品等等,仿佛在這部電影裡成為了上世紀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标志。無疑的是,這段曆史被查澤雷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誇張。價值觀是什麼,文明社會是何物,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唯一的标準,貪婪浮華而灑脫開放也許不叫做不羁,不叫做瘋狂。這本身在我看來,是被導演無數倍放大後那個時代中的人心深處,這怎叫藏污納垢,價值觀的标準隻是人們依據社會需求制定的,為了維護世界秩序給下的一個定義。我們确實應有心遵循,但這不妨礙人們通過影像發洩情緒。看上去現代人的風度翩翩,是文明社會關系發展中的一小環。而回望曾經那浮腫的年代,人的欲望被無止境壓縮,第七藝術突破藩籬枷鎖,率先用實踐吹響号角。

...
最後五分鐘

它成功取代他2016的《愛樂之城》成為我的top1。

...
...

在其中,我仿佛看見了許多其他電影,是否有《窈窕淑女》,是否有《雨中曲》,是否有《奇迹笨小孩》,又是否有《愛樂之城》。電影電影電影,歸根到底所有的電影都有其所謂的同一性,達米恩查澤雷的《巴比倫》就像用直白的方式發洩了他本人對于電影的熱愛執着瘋狂與對音樂的不懈追求努力。

...
...
...
朱菲小姐邀請内莉跳舞

它是一首悠長的小号奏鳴曲,是探路的勇敢,是時代的回聲。每一個人都是一盞燈,沒有哪盞是一直通透明亮的。他們忽明忽滅,用渺小的自己為時代發展作出貢獻,用光輝的歲月為電影注入新生,再用永恒的餘生與天堂魂靈共同渡過。

今年除夕的時候我看見了電影宣傳,大年初一想看,但沒有找到高畫質資源。二月初得到資源,看了十幾分鐘就沒有再看了。我今年高考的原因,讓我在二月十二号沉浸兩個小時,在今日二月十八号晚上看完了。決心若條件許可,暑假去到中國各地,遊到歐洲,去拍人文,去拍生活,去拍屬于我的,我們的祯祯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