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象鳴聲大概是從世界盡頭傳來的,它是一道穿透了黑夜的淩厲的光,生生劃過每一個内心深處向死而生的可憐人。”
每年看一遍《大象席地而坐》,好像成為了我的一種固定儀式。今年更是在回家過年時當着母親的面打開了投屏,像是準備和她用一種“看似無意的間接表達内心”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交流。沒撐過電影的前十五分鐘,母親抱着膀子去刷碗去了。
“哎呀,以後少看這些負能量的東西,看多了腦子都壞了。”

「緣起一頭坐着的大象」
沒錯,這是一部公認的“喪到極緻”的電影,從拍攝手法、劇情、表演,甚至是接近4小時的片長,都無不體現着難以言喻的壓抑。
故事發生在一座并不發達的北方工業小鎮裡,四個邊緣人如同四條平行線,在同樣一天裡有着各自的掙紮和悲哀:
韋布:一直以來和暴戾的父親矛盾不斷,唯一和自己比較親昵的奶奶也死在了離家不遠處的房子裡卻無人知曉。而他為幫好友擺脫校園霸淩,失手将施暴者推下樓摔死,為逃避也為了尋求答案,他想要去滿洲裡看看坐着的大象;

黃玲:單親家庭成長,和酗酒的母親關系一直劍拔弩張,渴望父親般的照顧及幹淨舒适的環境,故而和教導主任不正當的接近。在二人绯聞被傳開之後,黃玲崩潰之下決定和同班同學韋布一起前往滿洲裡;

于城:人見人畏的混混,因睡了自己兄弟老婆而緻兄弟當着自己的面跳樓。聲稱對“任何人都沒有任何興趣”,卻又要在父母的威逼下幫被韋布推下樓的弟弟報仇。而終于找到韋布時,他卻決定放了韋布,讓韋布替自己去滿洲裡看大象;于城:人見人畏的混混,因睡了自己兄弟老婆而緻兄弟當着自己的面跳樓。聲稱對“任何人都沒有任何興趣”,卻又要在父母的威逼下幫被韋布推下樓的弟弟報仇。而終于找到韋布時,他卻決定放了韋布,讓韋布替自己去滿洲裡看大象;

王金:和子女同擠在自己房子裡,雖已“退讓”到隻睡在窄小的陽台卻仍被嫌棄,幾近要被趕去養老院。在陪自己多年的老狗被突然咬死之後,又莫名卷入韋布和于城的紛争,萬念俱灰下他決定帶孫女看看自己曾經當兵的地方——滿洲裡。

其實四人并不陌生,他們擁有共同的近乎麻木的神情,在得知彼此都想要去滿洲裡看一頭坐着的大象時,沒有人像看瘋子一樣看待彼此,而是像遇見了知己一般,産生了對對方以及對自己無盡的憐憫。
想要朝聖一頭大象,這種人居然不止我一個。
「是處女作,也是遺作」
胡波導演的自缢,無疑不是為這部電影畫上了最後一筆濃墨重彩的悲劇色調。影片主演,同時也是胡波生前好友章宇說:“胡遷(胡波)非常珍視那個陷在苦難裡的自己,他非常珍視那個苦難,那是他創作的土壤。他讓我看到一種存在,原來現實生活中,就有那麼高純度的生命狀态,一個人真的可以這樣活着,也真的可以就這樣死去。“
電影自問世以來,先後獲得第68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影片獎,胡波本人也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可惜的是,胡波導演再也無法親眼看到這一切,留下的隻有他寄托于作品中的思考及對世界最後一次重擊。

對于這部電影,網絡上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是讨論的主旋律始終離不開“喪和壓抑”。《大象席地而坐》所探讨的東西其實并不複雜,甚至就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在看不見的陰暗逼仄的社會角落裡,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着相似的,來自最底層的邊緣的人群掙紮的故事。
包括電影中四個代表不同年齡階段及身份的主人公,以及影片中的每個配角:窩囊龜縮且充滿算計的老人王金的女婿;隻顧自己前程,自私冷漠的教導主任;受盡校園霸淩,而在最後舉起槍對準自己的韋布朋友黎凱……這些是不被大衆所追捧的,甚至是極力掩飾的故事,其實正無可避免的發生在現實之中。
《大象席地而坐》顯然是選擇了最悲觀絕望的方式來呈現關于現實的一隅。古往今來,存在主義,虛無主義始終是為哲學、藝術、文學領域所探讨的領域,而作為人這一個體,怎樣在如同荒原的世界裡生存,以及人性自身之複雜性,我認為也是電影想為觀衆帶來的反思。

「大象無形,荒蕪之地也會升起代表存在的腳印」
初看《大象席地而坐》便是在2018年,獨自一人在深夜度過234分鐘,中間幾次暫停下來調整呼吸。直到看完時感受到眉頭和手掌展開後襲來的酸痛,才逐漸意識到影片已經結束。但結尾那三聲象鳴聲始終在耳邊萦繞不去,以至于我甚至覺得有種東西正在從屏幕裡蔓延開來,和我的生活逐漸融合,電影和現實的邊界慢慢模糊,渾濁而又混沌。
我想搞清楚胡波到底想傳達些什麼,純粹的為了喪而去表現喪絕不是他的目的。于是我去買了他的書,甚至包括收錄電影劇本的同名書籍,我為他高度純粹的靈魂狀态所折服,那些最瑣碎的隻言片語,和對世界毫不留情的粗俗的批判,是他活着的最真實的證明。苦難不必虛構及美化,苦難便是苦難,無處不在且無處可逃。

或許我們總習慣了在大部分的主流作品裡,看到主人公遭受苦難之後必定會迎來光明的圓滿結局。這樣的内容也是更多人想得到的慰藉,即生活的痛苦與悲劇需要在别的地方獲得喘息,哪怕一切隻是虛構。就如同“努力就會成功”的響亮口号,就算你知道隻是一種「階級把戲」,也不得不承認會為很多人提供直接的動力和希望。
但是特立獨行的胡波選擇撕破這種幻覺。“這個世界是不會好的,人活着啊,會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帶着存在主義傷痕色彩的《大象席地而坐》提示着人們世界的本質,毫不掩飾的真實,某一刻突然讓我像得到了某種答案,獲得了知音的理解一樣,感到徹頭徹尾的通透和舒爽。之後幾乎每一年,我都要找個時間翻出來安靜地看一遍影片,而每看一遍,似乎都會得到更多的感悟,也一遍遍地被治愈着。

電影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是曾抱有希望過而又再失望的:
· 老人王金年輕時曾在滿洲裡當過兵,他也是四人之中唯一一個離開過小城,見過井底之外的世界的人。在自己心愛的老狗無辜被咬死之後,他也曾動搖過是否要去養老院度過餘生的念頭,可當他真的去養老院,看到空蕩昏暗的長廊旁邊,一個個房間裡坐着一個個麻木的,等待時間終止的老年人時,他決心自己絕不要像那樣隻能坐着等待死亡的大象一樣,等待生命結束。因為那還不如繼續擠在窄小的陽台裡,至少每天還能看見自己的孫女。

狗死了,老金唯一的牽絆的隻有孫女了。在小混混找上老金的家門時,隻有孫女打開門走了出來,對着樓下輕聲地問:“姥爺,是你嗎?”而自己的女婿卻選擇迅速把孫女抱走躲回了家中;當老金偷偷叫來孫女到一邊,問她是否願意和自己去曾經當兵的地方看看,孫女除了不願意告訴媽媽以外,其他沒再多問便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或許孫女正是老金心中唯一的溫情。
但是一切并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所以他要在未可知的事情發生之前,和孫女再多相處一些時光。當他們來到火車站,看到韋布和黃玲的狀态之後,沉默寡言的老金也變得語重心長:
“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發現,沒什麼不一樣,但你都過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騙個誰,一定是不一樣的,你懂我的意思嗎?最好的狀況就是:你站在這裡。你離開到那邊那個地方,你想那邊一定比這兒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決好這兒的問題。”
導演借老金之口,向處在困頓境地的人們娓娓道來。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總要有一些超越痛苦之外的值得追尋的東西,因為問題是解決不完的,但是我們可以先解決自己的心境。

· “你現在要是在一個高樓陽台上,你會想什麼?“”我還能怎麼辦。“于城在火車站後巷的廢墟上終于抓到了韋布,見面第一句話卻是問出堵在自己心口的,看似和韋布毫不相關的問題。看着面前這個失去掙紮欲望的少年,于城仿佛被點醒了什麼似的,轉身給因為自己而自殺的朋友的媽媽打去電話:“伯母,早上我他媽就在他家,我看見了。”
一向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的于城,對待朋友的死也認為不過是「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爛」之中的一件,甚至他可以為此找補各種原因來推卸責任:是朋友老婆對生活條件的虛榮;是朋友自己一個月隻有兩三千工資的可憐;是心中女神一直拒絕自己的代償,唯獨不是于城自身的原因。而面對韋布的那一刻,于城也終于明白,其實一直無路可逃,都是可憐人。把真相還給對方,把誠實還給自己。那一刻,他久違的釋然了。

· 韋布的生活大概是,走在大街上都會有人出來罵他早晚被人打死。被家庭抛棄,被學校抛棄,為自己的好友出頭卻落得不得不東躲西藏的下場。這樣看着似乎一無是處的韋布,唯一會做的,做的好的就是踢毽子,并且是拿了獎的。即便自己心生好感的對象黃玲在猴子籠前誇贊他會踢毽子就挺厲害的,韋布也隻是說:“一點也不厲害,任何人花費任何時間在任何事情上都能這樣,看起來還挺他媽行的。”

通往滿洲裡的大巴車中途停下休息的片刻,一群人下了車和韋布一起踢毽子,沒人在意他是誰,一切是友善且自發地發生的。但是正因為踢毽子這個“一點也不厲害“的本事,韋布被看到了。車燈的光線包裹着踢毽子的人們,組成了人性之中最溫情純潔的時刻。
“你看看周圍,所有人不都活着嗎。”

· 電影結尾,所有人在漆黑的山路邊聽到了遠處的象鳴,三聲鳴叫之後電影戛然而止,留下主人公們怔住的背影,和屏幕之外同樣無法回過神來的我們。我相信大象的鳴聲是影片想表達的最明朗的态度,即便沒人見過那頭坐着的大象,它也不必且不可能真實存在。但是它存在的意義本就不是必須被人看到,無形的存在或許才是一種更為迫切的希望和動力,以至于在回過頭來,繼續面對冗長的充滿困惑的生活時,仍記得在追尋所謂救贖的路途裡,曾和一群人在燈光下踢毽子。
生命的本質是痛苦和無聊,我們活着就是為了在這般搖擺之中找尋一點意思。

· 灰暗陰沉的氛圍,緩慢壓抑的步調,鏡頭之下的每一個角色,在這座愁城裡都經曆了他們最漫長的一天。當如此多的糟心事發生在同一天裡,每個人悲怆又麻木的神情似乎又表明,這不過是時時刻刻都會發生的每一天罷了。電影以類似紀錄片的形式而非俯瞰衆生的上帝視角,如同幽靈般悄然跟随,附着在每一個人物之上,仿佛我們正是他們命運的旁觀者。
有一個影評曾說:“看得最多的就是韋布的後腦勺了。”而這種感覺讓我産生的強烈的熟悉感,因為那個後腦勺正是我自己。那個垂頭喪氣的年輕人是曾經長時間陷入情緒沼澤的我,即便快步向前超過那個後腦勺,轉過頭來看見的正面也不過是神情麻木又呆滞的臉。

影片鏡頭同時又給予了很多第一視角下的城市縮影:車窗外霧蒙蒙的道路;穿過廢墟呼嘯着駛去的火車;踩在落在雪地上的落下的枝桠而留下的奇怪腳印。某一瞬間我明白,
這種被關懷被發掘的感受,讓即便是悲觀主義的人,也會覺得自己或許也是正常的、合理的、普遍的一種存在形态。
生命之中無可宣洩的情緒,被看見了并描繪了出來。原來真的有人看到我,表達我。

赤裸的真實被毫不掩飾的表現出來,底層人物的悲劇底色又何嘗不是全人類共有的苦難本質,當我們看到了“它”,我們才能正視“它”,并保持警惕的面對和活着,好過活在永恒的假象裡而毫無準備的被生活當頭一棒。即便你在得知本質之後仍選擇愚蠢的過活,請一定記得,永遠不要忘記對自己誠實。
哲學家尼采回憶讀到叔本華的最初印象時曾說過:“我屬于叔本華的那些在讀了他的第一頁之後,就确定無疑地知道将讀完每一頁并傾聽他說過的每一句話的讀者,我馬上有了對他的信賴,而且現在也與九年前一樣信賴他,我理解他,就好像他是為我寫作似的,因為他可以理解而不是冒昧和愚蠢的表達我。”
我想我也明白了一些對于胡波作品的理解,就像電影中韋布在教室長廊遇到的正在拖地的同學,他笑着對韋布說:
“世界是一片荒原,這書裡說的,我很感動。”
我也很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