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0

看到鋪天蓋地的好評和宣發,以及預告裡精美的畫面後,抱着些許的期待,我同千萬反複期望被落空但仍固執的中國觀衆一樣,好似試毒一樣的想着“這回中國電影總該行了吧“。的便走進了電影院。

可現實就是哪怕我已經做足了降低預期的心理準備。哪怕我隻帶了百分之一的期待,這種期待仍然能錯位。看完電影後,我猶如當年看到博物館裡鲸魚的巨型陰莖後的村上春樹一樣,心情久久不能平複。我是許久許久許久沒有看完一部電影後感到如此強烈的沖擊,沖擊之強,以至于看完電影一個小時後我仍然感受到這部電影的畫面在我的記憶裡不斷的攻擊我,摧毀我的審美,強奸我的意識。許久許久許久沒有在電影院看一部電影時讓我像坐在電椅一樣的祈求上帝給我來個痛快吧。看電影的過程中一度産生走馬燈,我的好朋友的話在我耳邊回響“一部電影再爛也要看完才有資格評價。“于是我又像在醫院裡做着肛檢時哪怕被醫生拿棉簽在屁眼裡捅來捅去,卻秉着嚴謹的電影審美的态度隻能把屁股撅的越來越高。電影後半段我告訴自己,要支持努力拍電影的導演,多少要打個及格分。可整部電影之過于毀天滅地的程度,以至于讓我的良心在意識深處反複像《兄弟》裡的托比一樣歇斯底裡的嘶吼和呐喊。
之後抱着好奇的心态打開了豆瓣。定睛一看。
7.5。
7.5??????????????????

我大概悟了,要麼水軍過于強大,要麼這電影好比熊貓屎,再臭都有人說是香的。

這麼好的故事題材,是如何能拍的如此無聊的??通片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寶強作為一個導演的極度極度的自戀,還是無限負面的自戀。通片擠壓滿了關于自己的戲份,塞滿了無數自己哪怕窮困潦倒都要抽着幾百塊一根的雪茄耍帥的造型。
以至于什麼師徒感情像薄紙一樣。

劇情脈絡像紙糊的一樣。

人物塑造核心主旨更直接就是一張白紙。

所以這部電影的定位到底是什麼?這是他媽的現實主義??片中薛定谔的現實主義如同最後莫名其妙毫無意義隻能想象是為了忽悠别人來成都旅遊的川劇變臉一樣變幻莫測。

現實主義?

是!

嘿!變臉!

不是!

嘿,變臉!

是!
嘿,變臉!

不是嗷!

...

山區小孩們的塑造是否可以更多一些?幾個小孩的各種内心戲套路的加一些不難吧?擂台上打假拳被師傅吼那段。兩個小孩第一次動真格打架是否可以插叙一些生活中遭遇的窘迫和困境?幾個山區孩子們第一次來到“高檔”酒吧,那種自己家裡窮困潦倒,家徒四壁,雙親全抛棄自己,病重的姐姐還苦命做着手工養活自己時,酒池肉林裡的富人們卻享受着一切,拿自己當玩物享樂,穿的高雅卻唾沫亂飛的露着獸人一般猙獰表情起哄,“師傅“卻竟然還擺着架子做作的讨好着老闆。

這時候符合兩個孩子心智的直接情緒不應該就是“憤怒”嗎?

穿插一些這些心理蒙太奇,以及情緒蒙太奇,再加個升格,聲音做一些處理(畢竟賽後這倆人說打起來什麼也聽不見了。),讓這兩個孩子無處發洩的委屈,不公,不服,早熟帶來的壓力,父母抛棄的難過,等等無數情緒此刻隻能在這一刻通過彼此來發洩,教練的情緒的遞進和轉變能否再刻畫的深刻一些?一場這麼重要的讓教練認同孩子們的戲,為什麼能讓你處理的那麼爛?哪怕通過我這麼随便一改,請問這樣處理後,這一段難道不會至少成為一個雖然套路但合格的片段嗎?同時從劇作角度,為此處設置第一個高潮?為角色們設置第一個人物弧光?賽中,賽後,孩子們摻雜着掙錢,洩憤,(得到别人認可)掙自尊又同時被當觀賞物等等複雜矛盾的對打拳的态度是否在這裡又可以做一些處理?(你總歸要為最後的“打拳是我們唯一出路“做鋪墊吧??)

所以特碼你又到底在講什麼?幾個孩子毫無交代的莫名其妙的鐵跟定了這一個師傅,鐵定了心就要練打拳,孩子們的自我質疑,對師傅的質疑等内心活動全無。好,這裡劇情需要,但編劇實在無法通過他們拙劣的情節設計技巧,以及通片稀爛的台詞,鋪墊好,講好,交代好,塑造好故事和人物的同時推進劇情。行,我理解了。那之後又穿插那麼多幾個孩子快樂玩鬧的蒙太奇的意義在哪兒?小的不懂事就算了,怎麼大一點的也跟着胡鬧?身上背負的重擔,責任,自我命運的争鬥去哪兒了?拜托,你既然想塑造一個強宿命對抗的設定,這幾個孩子在打鬧什麼?“向我開炮”那一段的意義何在?直接稀釋所有孩子們遭遇的苦難是吧?

确實找不着“向我開炮”那張圖。

訓練的過程也幾乎一筆帶過,配段音樂mv似的讓攝影老師炫技的給幾個鏡頭帶過。幾個營養不良,毫無任何專業經驗,身體條件差距無比大的幾個孩子到底在訓練中遭遇了哪些困境?到底在想什麼?到底如何互相支撐和鼓勵的?如何互相競争和争鬥的?到底什麼支撐他們在力竭的時候還能繼續堅持再跑一組,再跳一組,再練一組。哪怕頂着高溫和低血糖,毅然決然的向前邁出那沉重的一步?為什麼訓練會如此如此如此的兒戲和順利?長年的訓練和自律才是一個運動員最最最體驗意志力的時刻不是嗎?怎麼可以不去重筆墨刻畫訓練??那麼多孩子,你導不好群戲我理解,那專注一兩個孩子的人物弧光,内心争鬥,背負的重擔,将他們塑造的立體很難嗎?幾個人站一塊我就快都分不清誰是誰了,性格特點幾乎是沒有任何筆墨塑造,天,真的一片災難!
這幾個孩子不惜惹事也要重新找回這個教練的執着。動機呢?原因呢?你是否能哪怕多給幾個鏡頭?多給幾個表情特寫?以及如何單純從師徒關系,讓教練變成這些孤兒亦師亦父一樣的存在?這種塑造很難嗎?《小偷家族》裡将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男人塑造成了一個男孩最親密的父親,《小偷家族》裡通過男人教男孩如何吃泡面好吃,通過男人看到男孩步入青春期後對女人産生好奇和思春之後以一個“成熟男人”的姿态對他的挑逗和戲弄,通過男孩的一聲“爸爸”,給兩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塑造了勝過血緣的羁絆。請問你哪怕效仿一下很難嗎?不比莫名其妙的時間跨度和跳躍之後,突然在吃飯的時候尴尬的站起來喊“你可是我們的再生父母!你怎麼可以抛棄我們!“強?那一整段飯桌戲的炸裂程度,放整個影史都是重量級。尴尬之程度令人發指,無異于到春熙路站在街頭中央吃鴕鳥糞大喊我是人類!

那段吃飯戲前前後後又都是什麼鳥不拉屎同樣的尴尬的令人發指的劇情?好比什麼逆天到無法言語的突然網絡暴力環節,我究竟要在國産劇和電影裡這幾年看到多少遍網絡暴力環節?哦,天呐,多麼可怕的關注度!以及什麼學校的天價兩百萬借讀費,依然我的天啊。倒是寶強以你煙不離嘴的習慣,抽了幾年的幾百一根的雪茄,少抽幾根我估計兩百萬也有了(開玩笑的)。可這整段劇情的邏輯性簡直墜入無盡深淵,請問導演在哪個平行世界活着?不總要求正确嗎?山裡的孩子沒教育設施就算了,那既然把孩子都帶到城裡了,是我法盲還是不知人間深淺,難道義務教育法不是86年就伴随着新憲法頒布了嗎?這時候大力宣揚一下孩子們進城接觸世界,新學校(不過整個電影也基本爛掉了)讨好相關審核部門,不一舉兩得?所以就能不能不要沒挫折強行制造挫折?還有什麼金牌俱樂部的合同騙局,什麼霸淩。哦,老天。這是人類能構想出來的劇情?反反複複的強迫吃藥環節,是為了揭露整個拳擊行業的黑幕是吧?我大概猜到可能想效仿《摔跤吧爸爸》裡面進國家隊訓練後遭遇挫折之後重新回到爸爸那裡去訓練的劇情。

《摔跤吧爸爸》劇照

可後者不僅是兩個女兒為了冠軍夢主動為了學習更多的摔跤技巧想去更專業的體系裡訓練,兩個女兒也是進體制後被潑冷水之後,才重新念起在鄉下的爸爸,從而再次回去。後者不僅從人物情感上邏輯通順合理,情節上合理通順,還順便也帶了對印度體育體制的思考,以及性别議題的思考。可請問你《八角籠中》到底在講什麼東西啊?馬虎成年後堅持打拳的動機在片中毫無交代,隻停留在小時候的為了錢,好,那馬虎沒什麼核心的打拳動機,那馬虎隻重感情不想離開教練勉強能理解。那蘇木為什麼也會那麼抗拒奪冠無數的金牌俱樂部?在不知俱樂部具體情況下時,專業的體系,穩定的收入,更高的曝光度,對他來說到底有什麼不好?他姐姐那期間也是消失狀态(除了師傅突然唐突的去探望了一眼,交代了一下這些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國家早就已經建設好了一切,稀釋掉了整個宿命争鬥的故事核心之一以外就沒别的劇情了),一個這麼好的姐弟情感線,直接忽略不計。姐姐當時到底已經病好沒有,弟弟究竟有沒有替姐姐圓夢?弟弟究竟有沒有為了讓姐姐驕傲繼續打拳?還是究竟為了什麼打拳?就哪怕是兩個人都想奪冠,好,那麼我們先假設他們倆打拳的目的都是為了“奪冠“,雖然我從來沒想過看一部電影要到處替編劇假設人物的動機。行,那他們除了奪冠,肯定還有謀生這個打拳的動機。那奪冠背後的心理動機一樣嗎?一定也完全不一樣,片中為什麼毫無毫無毫無任何交代?成年篇中一大段劇情中馬虎,蘇木,兩個人甚至一度消失了,在幹什麼,在想什麼,除了偶爾的訓練鏡頭,以及看的出和王迅關系很好的尴尬互動之後,對于他們此時此刻具體是什麼樣的狀态完全不知道。以及其他的幾個小孩直接淪落為群演,其他人小孩到底發生了啥在幹啥一毛不知。是在繼續打拳嗎?還是另尋出路了?和師傅之間有什麼關系?
好,回到馬虎和蘇木二人,二人離開師傅後的逆天表現可以看出,好,那既然倆人對奪冠都也無所謂,什麼金牌俱樂部,什麼更專業的訓練我都無所謂,什麼我自我的打拳的意義,宿命的争鬥也都無所謂。但是,但是,但是,大哥,我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僅僅是一種可能,哪怕打拳隻是你們的一個謀生手段(這劇情的處理之逆天,稀釋了奪冠的意義之一,讓哪怕最後更逆天的奪冠都顯得毫無價值),那請問兩個心智該成熟的成年人,為什麼在此時此刻能表現出如此反智的逆天抗拒反應,我理解你們會難過,但至于那麼誇張嗎?一個離開了師傅之後直接玉玉到訓練不能,還有另一個更逆天的直接重操舊業幹搶劫去了。逆天之程度結合馬虎的妝造,很難不讓人聯想起隔壁的另一位重量級出生。

...

我的天啊,我的天啊,我的天啊。

為什麼要讓我的智商受到這些情節的摩擦和侮辱?這兩個人是否是有點巨嬰症?還是戀父情節?離開了師傅之後直接生活不能自理是嗎?我仍然是想的套路一點,難道正常人的邏輯不應該是到兩人到金牌俱樂部發憤圖強,哪怕遭受各種歧視和欺負,仍然堅韌的克服困難,用比賽證明自己,讓放棄他們的師傅重新認同他們?在奪冠的時候替師傅解圍,澄清真相,甚至刻意的穿起了師傅當年打拳時候的行裝,打扮成了師傅的模樣。衆人可能意識不到,但隔着屏幕的師傅一定知道,二人用行動在告訴師傅,即使你不認可我們了,即使世界抛棄和背叛你了,你依然是我們的那個師傅和父親。師徒關系和解的同時,二人的火熱表現導緻二人的故事也廣為流傳,這為二人的故鄉山區帶來了曝光和關注之後,無數社會有志之士廣捐款,上頭也加大力度建設,最後姐姐終于在衆人的幫助下也來到了城裡的聚光燈下?雖然套路,但至少合理了不是嗎?
亦或者另一個版本,師傅面對各種質疑和譴責,直接隐退消失。兩個人随後去了金牌俱樂部,在金牌俱樂部裡面面對從小科學訓練,技術過硬,身體素質強韌的衆人,二人在裡面屢屢受挫,發現過了預選賽就自負的自己太過于天真,山外的世界之大,人外之人之強大到讓自己顯得渺小,二人性格的差異也導緻二人的關系甚至也開始在細枝末節的分歧上産生裂痕,并且在失去了教練這個無時無刻會信任自己給予自己信念支持的支柱之後,導緻二人直接産生了“自己是否是打拳的這塊料“等等自我質疑,這之後還可以巧妙的鍊接起師傅兒時奪冠的遺憾,以及師傅癡呆的母親。比如想尋找消失在衆人面前的師傅的二人,二人找到了師傅的老家,沒發現師傅的二人,卻發現了中了“伊邪那美”的師傅母親。

通過姐姐的描述,二人了解了師傅過往的經曆(這樣插入這段故事,難道不比你片中強行煽情來的強?)之後對師傅的态度産生了轉變,二人的矛盾也通過師傅的遺憾這個紐帶化解,之後馬虎告訴師傅母親自己就是她兒子,馬虎告訴師傅母親,他馬上就要去參加比賽并會堂堂正正的奪冠。之後馬虎在比賽裡扮成了師傅青年的模樣。回到家的師傅看到母親眼神帶光的看着電視直播,母親高興的說着:“快看!快看!那是我兒子!“。師傅目光轉向電視之後馬上頓悟,心酸又欣慰的看着馬虎,最後馬虎奪冠,母親替“兒子”奪冠的驕傲,也投射到了師傅心中,師徒的矛盾也同時化解。請問這樣處理,不說多精彩,邏輯上至少通吧?以及母親至少不會突然在片尾完全消失留在“伊邪那美”裡走不出來吧??這樣最後站在場上的是馬虎的原因,是不是也合情合理了?馬虎為什麼堅持打拳的動機不也完整了嗎?然而最後卻讓是為了讓姐姐見世界而打拳的蘇木強行上台,不要跟我扯什麼蘇木也想證明自己,蘇木哪怕想奪冠,也更多是為了姐姐,也應該是更多為了姐姐,不然姐姐這條線完全就廢了,劇作上就多餘,完全不合理。片中最後強行讓蘇木上去的結果,就是幾乎稀釋了姐弟線,變成了蘇木和師傅之間的羁絆的戲,姐姐完全淪落為一個劇中長得賊像劉亦菲的可以讨好觀衆,以及導演讓哭就可以哭的稀裡嘩啦的工具人。所以,這麼處理下來,這到底什麼鳥劇情?這劇本還是兩個人的腦子合力想出來的?我的天啊,我都不想說這劇本是不是拿初稿直接去拍了,我就是直接倒立着在雪地裡用尿撒出來的劇情大綱都比你這個劇情合理。
所以最後兩個編劇窮盡你們的頭腦風暴的智慧後,想出來的化解所有矛盾的方式就是讓王寶強上節目撒潑打滾?寶強就是直接學《小醜》開槍斃了主持人,我都能給你加一星,他在上面做什麼類人行為大賞呢??進城玩原神玩的?别主持人了,就這一整部電影直接改成一部複仇爽劇,去他娘嘞現實主義,直接王寶Wick,讓王寶強這個隐退的拳擊冠軍一路過關斬将複仇擊殺所有一路上的絆腳石,最後結尾再黑白字正确一下,“劇中王寶強已經被繩之以法“,你就拍成這麼一部動作爽片,我都能給個六分以上。那你給我呈現的是什麼玩意兒?體脂過盛,重傷初愈,久别賽場,重量級别完全不在一個級别,連特碼肌肉線條都看不到的瘦竹竿上去,意識覺醒就直接擊敗了巴西柔術冠軍?你覺醒的不是意志的力量,是太陽神尼卡橡膠果實的力量吧?最後還放個黑白畫面,我真的樂了,就該把這段黑白處理和《奧本海默》的黑白處理放一塊做對比視頻直接公開處刑這電影。我就強行強行強行強行強行幫你解讀,你擱這兒緻敬《憤怒的公牛》呢是吧?徳尼羅和斯科塞斯被黑的最慘的一次。不然為啥黑白?更符合【 】寶寶的精神體制嗎?

...
片尾的蘇木緻敬?。。。

假,假,假,假,假,假。
幾乎現在所有當下的國産現實主義電影都強烈給我這種感覺。故事假,情節假,台詞假,動作假,人物假,攝影假,布光假,美術假,剪輯假,調色假,啥他媽都假,越是這種電影,還越喜歡打着狗屁現實主義的旗号招搖,什麼《奇迹,笨小孩》,什麼《雄獅少年》。

【讓觀衆理性上給你們買單。】

拍爛了事後辯解說是不可控因素導緻受了審核的約束,
【讓觀衆情緒上給你們買單。】

拍爛了之後,又同時還要各種到處宣傳自己拍這部電影之如何艱辛,開始打“真誠之作“牌。老天,我真的受夠了無數“真誠之作”了,爛片就是特碼爛片,扯什麼真誠之作,誰不會說自己拍電影多真誠?每年上院線的就那麼一些電影,一半多全說自己是真誠之作。而且真誠在哪兒了?我怎麼沒看出來?受了點辛苦所以真誠?就我看全劇組除了喊着“真誠之作“的那幾位之外都還算真誠,所以能别“真誠之作“了嗎?能否給我來一部“優秀之作”?

【讓觀衆經濟上給你們買單。】

以上兩點的同時,不還仍然希望觀衆去影院裡看你們的“真誠之作“?不喜歡,不去看還容易被扣上不支持岌岌可危的電影行業的帽子。

最後,還要讓

【觀衆面目猙獰的看完電影之後精神創傷上給你們買單】
什麼好處都讓你們占了,觀衆留了什麼?
拍電影受限制不好拍的确理解,那既然各種限制确實拍不好,那大不了就不拍不行嗎?拍了,要麼就想辦法拍好,拍完整,,無論你是改題材,還是去能拍的地方拍。總之既然要呈現,哪兒那麼多理由?
是的,如果你已經知道成片出來會是一坨,也一定無效,也一定完全脫離創作的基準,那大不了就不拍。
評定一部電影的最基本标準,不是結果,是目的。電影隻不過是手段,創作者究竟抱着什麼心态拍電影才是更重要的。如果繼續糊弄觀衆,掙個爛錢,水軍刷個高分,小圈子裡自娛自樂精神勝利,那還是那句話,大不了就不拍。

你們繼續拍,電影産業的确苟延殘喘,電影的尊嚴,創作者的尊嚴卻碎了一地。

你們不拍,電影産業确實估計廢了,但至少電影,創作者的尊嚴還在。

——————————分割線——————————

看完電影氣不打一處的,沒列什麼大綱,也沒什麼準備,歇斯底裡的一口氣寫到了這兒,想吐槽的地方肯定沒竭盡我能力全吐槽到,想說的話,也肯定有沒表達完整,通順的。但我隻打一個原則,我覺得不好,那誰說好,我也說他就是不好。直接就說出來,愛誰誰。所以如果該篇影評引起了誰的不滿,也愛誰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