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與瘂弦回憶的交叉呈現,也是對台灣1950年至今詩壇史的回顧,流離戰亂的曆史悲痛融入生命變成詩。被觸動好幾回,最後一段還是忍不住流下淚來。

随意寫寫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幾個地方:

少年時參軍在師部經曆壓抑的集體主義,夜晚會聽到無法忍受壓抑同僚吞槍自盡“我不知道他哪裡找到的子彈”。詩歌成為不幸中的唯一慰藉,“當緊緊握着自己的不幸,于是便得到存在,存在,竟也成為一種喜悅。”

從來沒有了解過「戒嚴」時期的曆史,可以說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背景的影片,從影片中的種種描述裡看得太難過了…以下是一些片段:

瘂弦與友人林懷民相見時,小林說:“在那個時期,當政治的禁忌變成生活的禁忌,每個人都會先陷入無限的自省(自我審查)之中。”(聯想到《1984》了)

瘂弦少年從軍,内戰期間随蔣遷至台灣。1948年内戰結束,一句“南陽”(瘂弦家鄉)收複了,兩岸至此不許通信,成為與父母的生死訣别,成為與家鄉的生死訣别,離開的時候并不知道再也回不來了。

非常難過又感慨的事實:政治的變動是真的可以一夜之間改變一切,最後僅以一句輕飄飄的曆史描述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個這樣的家庭流離失所…

時間留下了一條巨大的溝壑,看完才切實感受到,那個時代那個群體的個體經驗,大概是我們這一代人根本無法想象的。

寫詩12年,卻隻發表88首作品,前半生的經曆使得love&war time成為瘂弦一生中詩的主題。看這部紀錄片,會被詩中飽含的情感美得顫動,也會難過得數次流淚,寫影評時試圖再次體會這種複雜的情感,但依舊詞不達意,面對影像本身,我的文字顯得太無力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