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蠻屏風”上的葡萄牙人和葡萄牙大帆船

《幕府将軍》基于英國作家James Clavell于197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幕府将軍》(Shōgun)改編。這個小說基于英國領航員威廉·亞當斯(William Adams,1564年9月24日—1620年5月16日)的真實經曆。威廉·亞當斯于1600年跟随荷蘭商船“慈悲”(因為該船的船首雕像是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谟,所以也稱“伊拉斯谟号”)到達日本,是第一位到達日本的英國人,成為了德川家康的外交顧問。德川家康給他了一個日本名字,“三浦按針”,這正是第一集的标題“Anjin”的由來,意為“三浦的領航員”。如果想看真實曆史,可以看看有講述此人經曆的通俗曆史讀物《武士威廉》。

作為一部曆史演義作品,《幕府将軍》裡的和劇裡的人物或采取化名,或完全虛構,故事線則圍繞着1600年的關原合戰展開。真田廣之飾演的Yoshi即為江戶幕府的建立者德川家康,威廉·亞當斯化名為約翰·布萊克索恩,Yoshi的敵人Shido對應德川家康的反對者石田三成,去世的老人則是豐臣秀吉。他們的頭銜和官職也是虛構的,所謂的領主應該是對應着“大名”,攝政王或評議會對應的是“五大老”或“五奉行”。

因此,盡管本片日語對白很多,但完全面向西方觀衆。看過一點大河劇或讀過一點日本曆史的人,如果試圖将此片對号入座進真實日本曆史,必定會一頭霧水。不過,本片采取了西方人的視角,對此時東亞海域的西方勢力多有描繪,而大河劇基本忽略了這些西方人,介紹些西方背景對觀看此劇似乎更有幫助。

...
1980年迷你劇版的《幕府将軍》中的三浦按針

歐洲勢力:英荷聯盟VS哈布斯堡帝國

荷蘭此時正在和統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哈布斯堡帝國進行“八十年戰争”(也稱荷蘭獨立戰争),這場戰争将持續到1648年。英國此時正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他們也與西班牙帝國交戰,并且和荷蘭一樣受到西班牙軍事入侵的威脅,直到15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威脅才得以解除。此時荷蘭和英國是鐵杆盟友,盡管在後來将爆發三次英荷戰争。哈布斯堡帝國此時如日中天,幾乎統治了除英國、法國外的整個歐洲。

作為最早開展遠洋探險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于1494年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或稱教皇子午線,在第二集主角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瓜分了世界。亞洲、印度洋、巴西被劃給了葡萄牙,美洲則劃給了西班牙。兩國并沒有嚴格按照界限占領殖民地。在東亞海域,葡萄牙控制了澳門,擁有在日本的貿易和傳教權,西班牙則控制了馬尼拉。到了15世紀末,兩國的狂妄自大有所收斂,他們意識到盡管能迅速征服相對落後的美洲,但是面對曆史悠久、中央集權完善,已經參與亞洲海域商業網絡多年的亞洲君主,他們不得不選擇圓滑處事。

...
《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在條約剛剛簽訂時人們對地球地理缺乏認識,因此隻有紫色線,綠色線是麥哲倫航行後補上的。

英荷兩國剛剛開始試圖挑戰西葡的殖民帝國和海上霸權,他們實力還相對弱小,隻能采取非常規手段,比如私掠船或說海盜行為,攻擊西班牙的大帆船。英國和荷蘭政府向私人頒布特許狀,賦予他們貿易,劫掠,并從中獲得大部分利潤的權利。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幹的正是這個行當,在他的環球航行中,他把沿途西班牙的殖民地和商船劫掠了一個遍。正因如此,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會憐憫私掠船上的荷蘭人和英國人,一旦逮住就會處死。

荷蘭人則擁有充足的理由仇恨西班牙人。在八十年戰争中,西班牙軍隊摧毀并掠奪富裕的荷蘭城市,屠殺市民,處決城市精英,史稱“西班牙之怒”(Spanish Fury)。1576年,西班牙軍隊攻占了安特衛普,在三天的時間裡掠奪并摧毀了整座城市,并屠殺了約1萬名平民,使得安特衛普一蹶不振。

對西班牙人的仇恨也和反西班牙宣傳聯系在一起。随着印刷技術的發展,歐洲開始進入大衆傳媒的時代。與西班牙人交戰的英國、荷蘭、德意志人制作了各種反西班牙宣傳(“黑色傳說” Leyenda negra ),妖魔化西班牙人的統治乃至西班牙人本身,貶低該國在地理大發現的成就。盡管後來英國人和荷蘭人證明了自己的殖民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本劇時間點上(這些宣傳在今天依然奏效),黑色傳說已經對西班牙的海外聲譽構成了嚴重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耶稣會士見到主角會如此驚恐,好像見到了一整支荷蘭艦隊。

...
16世紀晚期的反西班牙宣傳版畫,可以想見,如果日本人看到了這種版畫後會多麼*讨厭*西班牙人

麥哲倫環球航行後,越過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或麥哲倫海峽)通向亞洲的航線一直被西班牙人視為機密。在16世紀末的某個時間點上,英國人在戰争繳獲了西班牙人的海圖,使得德雷克能夠穿過南美洲到達太平洋。在真實曆史上,我們的主角約翰·亞當斯在德雷克爵士手下服役過,并作為船長參加過1588年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很有可能得到了西班牙人的秘密。

總之,英國人和荷蘭人獲得了西班牙人的絕密海圖。在1598年,荷蘭鹿特丹的一家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在4年後才能建立,這家鹿特丹公司是前身之一)組織了一次探險,準備穿越麥哲倫海峽前往智利沿岸碰碰運氣,日本是備選方案。主角約翰·亞當斯被聘為這支船隊的首席領航員。荷蘭人稱為這片海域的統治者要等到大約三十年後,而英國人得等到大約兩百年後。

...
16世紀日本屏風畫,正在做彌撒的耶稣會士

雖然此時歐洲已經經曆了文藝複興的洗禮,但在某些方面,這裡仍然是個野蠻之地。城市的衛生條件極為糟糕,瘟疫橫行,人們認為洗澡會使得自己毛孔變大,從而讓病菌進入,因此讨厭洗澡。在宗教态度上,西方人更是顯得無藥可救,新教和天主教将彼此視為異端,宗教迫害和血腥的宗教戰争中充斥着歐陸,這些沖突同樣會蔓延到新世界和大洋上。

作為對宗教改革運動的回應,天主教世界展開了反宗教改革運動,其成果除了17世紀華麗的巴洛克藝術外,還有耶稣會(Jesuits)。耶稣會起初是一個特務機構,有點像MI6或者CIA,專門刺殺信仰新教的歐洲君主。不過,耶稣會也十分熱衷學術。耶稣會士不是普通的宗教狂熱者,而是追求理性和知識的宗教狂熱者。耶稣會士的培養周期往往長達15年之久,學習語言文學哲學神學法學和自然科學——人人都是才華橫溢的學者。

向新世界傳教是耶稣會的宗旨,并且由于他們淵博的學識,其傳教效果總是很好。一個耶稣會士的知識足以承擔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中國的西學東漸曆史上算得上有名的就有利瑪窦、湯若望、南懷仁、郎世甯等。

耶稣會在日本傳教更早也更順利。1549年,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登陸日本南部的鹿兒島,成為第一個踏上日本本土的傳教士。作為救贖宗教,基督教在戰亂時期的日本很有吸引力。日本的多宗教和神道教背景也很适合基督教傳播。耶稣會也可以用貿易和火槍等先進軍事技術吸引日本大名皈依。在本劇的時間點,全日本大約有20萬基督徒,15位大名受洗,相當多的日本基督徒被培養為合格的耶稣會士。日本在東亞的耶稣會的傳教事業中作用突出,耶稣會甚至專門在日本培養畫家創作聖像,供中國的傳教事業使用。

...
1575年的長篠之戰中日本大量應用了火繩槍,這基本上是陳詞濫調了。此時亞洲強國能相對容易的仿制西方軍事科技,故西方殖民構不成嚴重挑戰。

日本此時正是戰國末期的安土桃山時代。日本剛剛在“萬曆朝鮮之役”中失敗,豐臣秀吉于1598年死去,日本陷入了權力真空。劇中的評議會的原型可能是“五大老”和“五奉行”。作為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采取政治聯姻等手段積極壟斷權力,招緻其他人反對。1599年,德川家康宣布破獲一起針對自己的暗殺陰謀(本劇第二集,),導緻雙方走向戰争,并于1600年展開了關原之戰。此役反對德川家的西軍敗北,德川家康最終成功一統日本,建立江戶幕府直至1868年。

在關原之戰和後來的大阪之戰中,雙方大量使用了仿制西方的火繩槍(鐵炮)和進口自西方的野戰炮。此時從西方來的玩意被日本人冠以“南蠻”二字。遵循中國人的習慣,日本人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稱為“南蠻人”,他們乘坐的船隻被稱為“黑船”,因為塗滿了防水用的瀝青。荷蘭人則被稱為“紅毛”,因為他們頭發是紅色的。骨頭社動畫《異邦人:無皇刃譚》中的男主角無名就是一個來自荷蘭的“紅毛”。

正像劇中所展現的,日本人對西方人的觀感很差,沒有禮貌,不尊重日本的習俗,不講衛生,因為長期航海而營養不良,似乎隻有那些對基督教信仰和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日本人才尊敬西方人。西方人為什麼被日本人鄙視可以從一則記錄中可見一斑,這是1615年支倉常長使團經過法國時,法國人做的記錄:

“他們用手掌大小的柔軟的絲綢似的軟紙擤鼻涕,并且一張紙絕不使用兩次,所以用過後就扔棄在地。他們很欣喜地看到我們的人圍過去把紙撿起來。”

...
“踏繪”作為一種檢驗天主教徒是否叛教的方法在這一時期被廣泛使用,這隻對天主教有效,因為狂熱的加爾文宗新教徒反聖像崇拜。

實際上,無論是豐臣秀吉還是德川家康,對于參與東亞海域貿易乃至墨西哥的貿易都有着興趣。威廉·亞當斯就曾經奉德川家康之命建造西式的蓋倫大帆船,并且與試圖和西屬墨西哥簽署貿易協定。然而,對外部世界的恐懼最終還是在日本占了上風。1616年德川家康死後,幕府對外政策開始全面趨向保守。幕府對基督教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驅逐傳教士,處決拒絕放棄信仰的基督徒。相關曆史可看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2016)。

一般曆史書上會說,信仰新教的荷蘭人和英國人來為日本統治者提供了新選擇,但實際上日本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貿易在禁教後還持續了一段時間,倒是威廉·亞當斯主持的英國商館因為英國人在東亞海域沒有地位而被迫關閉了。直到1637年島原之亂等一系列沖突後,日本才進入了全面排外的鎖國時期。日本隻允許中國和荷蘭商船在長崎進行貿易,其中荷蘭商人被半囚禁在名為出島的人工島上。這并不是完全的鎖國,因為幕府内部始終擁有掌握西方語言和知識的人才,并且通過“風說書”定期獲取外部世界的情報。而在民間,一小部分學者和武士很快将重新燃起對西方知識的興趣(蘭學),他們的工作将幫助日本在19世紀迅速完成西化轉型,并且在荷蘭人的報告中維護了日本人在西方世界的聲譽,這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