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百老彙藝術中心 感謝提供邱炯炯回顧展!讓我有機會看到這個片子。

說實在的,遠超過了我對它的期待。開始的幾分鐘我陷于一點困惑,這種拍攝會不會太過瑣碎?但在進入叙事節奏之後,我咧着嘴笑着看完了全片,到最後其實感到十分辛酸,但根本哭不出來。

這部片子可以視作椒麻堂會的前奏,人物原型瞬間豐滿起來。(他真的一直喜歡用漂亮的書法做串場)更加佩服導演可以用這麼多年去挖掘自己的家族史,他以小見大的功力在這部作品中已經可見一斑了。

我對于那些經曆過動蕩的豐富複雜的人生經曆有一種癡迷。卓文君當胪沽酒,林志剛街邊賣豆花。林奶奶一輩子都是一個特别真實的人,無論到多少歲,心底仍然是那個即使背井離鄉卻仍然倔強孤傲的望族千金。錯就錯,一輩子錯到底,絕不回頭。

印象最深的是生育組曲,配樂和其他畫面的暗示穿插太妙了。真實又珍貴的民國女性口述史,懦弱的丈夫,個性各異的子女,自己絕不攀附的傲氣,和為了生存付出的努力。她會在淩晨兩三點起床磨豆子,驕傲地說整條街隻有她能一個下午就賣光,卻因聽到孩子的一句“資本主義”再也沒賣過;她小時候讀過四書五經,可惜什麼也不記得了,但她卻記得在後來戲班的讀書班上,隻有她一個人算出了極複雜的算術題,常常是第一……一個生育過七個子女的母親,晚年卻說,他錯了。當年那個政策的制定者錯了。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奶奶最後談起下葬方式的豁達。影片以棚戶改造開始,也以它結束,可謂首尾呼應。雖然奶奶在觀念上希望葉落歸根入土為安,或希望和丈夫合葬,但一想到這土地可能不知哪天就被征用。與其讓土地被完全挖開然後再遷墳,倒不如海葬來的幹淨自在。她的描述讓我也有一刹那的恍惚:拿綢子一裹撒到海裡,大海彙入大洋,既然她這輩子沒去過多少地方,這樣她也算周遊世界了。在她兒子邱志敏眼裡,那就是即使在自由女神像下邊,拿根煙也能拜。

這部電影激起了我想要記錄家族史的欲望。我的家人絕不缺故事可講。但我總是害怕,因為我的記憶顯然不夠可靠。影像讓我感到踏實和長久。如果一再拖延,這些故事會不會就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