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

...

電影本身

首先,我們可以從電影的标題Memoria開始。Memoria是西班牙語,意為記憶。記憶是本片的核心主題之一,也是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一貫關注的話題之一。記憶是人類用來認識自我和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類創造曆史和文化的基礎;然而,記憶也是不穩定不可靠的,它受到時間、空間、情感、意識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記憶與遺忘是相互依存和對立的兩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存在複雜和多樣的姿态。

在《記憶》中,記憶有多種表現形式。當主角傑西卡·霍蘭德(蒂爾達·斯溫頓飾)與考古學家艾格尼絲·塞爾金斯基(珍妮·巴利巴爾飾)交談時,她看到了在隧道工地發掘出來的古代的人類遺骸,

...
小埃爾南

...
老埃爾南

...
老埃爾南如死亡一般的睡眠

她聽到了他關于河流、山脈、動植物等自然景觀的描述,這些描述是他對自然記憶的表達和傳承。

而這也是電影的核心問題之一:什麼是*記憶*?記憶是如何形成、保存和消失的?記憶與身體、感官、語言、文化、曆史到底有什麼關系?記憶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導演通過傑西卡的視角,展現了不同層次和維度的記憶,從個人的主觀經驗到集體的客觀現實,從物質的實體形式到精神的抽象意義,從線性的時間順序到非線性的時間循環。電影中充滿了符号和暗示,它們都是記憶的載體和表達方式,也是記憶與自然界和社會文明之間的橋梁。

《記憶》是一部關于聲音的“知識考古學”。聲音被聽見,聲音被描述,聲音被記錄,聲音被重複,這是聲音具有“可見性”的知識,但是在可見之外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聲音*?它不可聽見,不可描述,不可重複,甚至是“無聲”的存在。聲音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指向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憶方式:一種是基于符号和語言的記憶,另一種是基于感覺和情感的記憶。前者是邏輯的、線性的、客觀的,後者是非邏輯的、非線性的、主觀的。傑西卡就是在這兩種記憶方式之間徘徊、迷失、尋找。

從這個方面來說,那個*聲音*不僅是一種物理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它反映了傑西卡内心深處的沖突、欲望和恐懼(總的來說,*創傷*,将在後文作詳細解釋)。這種記憶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而是通過聲音來體驗的。傑西卡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尋找巨響的源頭,但卻始終無法找到。她去錄音棚裡尋找那個*聲音*的感覺;她去安第斯山脈裡尋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聲音,尋找與宇宙相通的聲音。她最終發現,巨響并不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她自己。她成為了*宇宙的媒介*(簡直就像是一個過于現代的薩滿)。

但是《記憶》遠不僅是一個個人心理上的探索和旅程,它同時包含了對哥倫比亞社會和曆史的深刻反思。因為曆史本身就是集體*記憶*的一種表現。電影中展現了哥倫比亞多樣而複雜的文化和風景,從都市到鄉村,從現代到古老,從歐洲到土著。

...
哥倫比亞

...
哥倫比亞(裡面藏着什麼呢

電影中傑西卡與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交流和互動,也映射了她作為一個外來者,在這個國家中尋找自己位置和角色的困惑和挑戰。她在波哥大尋找着自己的根源和歸屬,卻發現自己與當地的人民和文化有着難以逾越的鴻溝。她的記憶是不可靠的,她的夢境是混亂的,她的身份是模糊的。她試圖通過聲音來連接自己和他者,卻發現聲音的本質是一種難以捕捉和理解的現象。電影中的聲音也是一種象征符号,它暗示了哥倫比亞社會和曆史中隐藏着的暴力、壓迫和痛苦。它以一種隐痛式的方法質疑了人類對于自我和他者的認同和界定。電影中反複出現的挖掘工程,可以看作是對哥倫比亞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暴力和剝削的隐喻。電影中也有許多對哥倫比亞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展示,可以看作是對哥倫比亞的多元性和複雜性的贊美和尊重。

我喜歡人們不守時(和我一樣),(哥倫比亞的)時間似乎是流動的、随意的。從社會到政治的不可預測性,也許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也與那裡的天氣很好地同步,因為天氣也是易變的。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靜态鏡頭,營造出一種沉浸的冥想式觀影體驗。導演通過這種方式強調了聲音在電影中占有的重要的,特别的位置,也讓觀衆有機會去聆聽和感受電影中的各種聲音,包括自然的聲音(那些環境白噪音)、

...
白噪音(雨聲)

人為的聲音(樂隊,人的交談)、

...
看樂隊

...
樂隊

内在的*聲音*和外在的聲音。電影中的聲音不僅是一種背景或是“配樂”,而是一種具有主體性和表達性的元素,它可以傳達情感、信息、記憶、想象等。片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對比和反差,來突出電影中不同的空間、時間、文化、人物等等。例如,電影中将波哥大市區和山區相對比,前者是一個充滿了噪音和混亂的現代都市,後者是一個充滿了甯靜和神秘的自然景觀。電影中将傑西卡和其他人物相對比,前者是一個來自西方的外來者,後者是一些來自當地的居民。電影中将現代文明和神秘的古老文明相對比,前者是一個依賴于文字和圖像來記錄曆史的文明,後者是一個依賴于聲音和個體本身來傳承知識的文明。這些對比和反差不僅增加了電影的視覺效果和叙事張力,也增加了電影的思想深度和意義層次。

表層叙事結構:為什麼?

是什麼樣的一種驅力和動機從一開始促使着傑西卡去調查*聲音*呢?

從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對*此在*(Dasein)的揭示。此在是海德格爾用來指代人類的存在的詞語,它主張人類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而且是一個主動投入世界并與之相互關聯的主體。此在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具體的現象,它隻能通過其所處的*周圍世界*(Umwelt)和*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來展現。Umwelt是此在所面對的具體環境,它包括了各種事物、人物、情境和事件。In-der-Welt-sein則是此在與周圍世界之間的關系方式,它表明了此在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與世界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

《記憶》中的主角傑西卡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此在,她身處于一個陌生而複雜的周圍世界之中,她不斷地與之發生各種互動和碰撞。傑西卡對聲音的追尋和抗争,就是她作為此在的一種*牽挂*(Sorge)。Sorge是海德格爾用來描述此在的基本狀态的(也有翻譯成*煩*或者*操心*的),它意味着此在總是無時無刻的關心着自己的存在,總是試圖理解和改變自己所處的周圍世界。Sorge不是一種消極的憂慮心情,而是一種積極的關懷和注意,它顯示了此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傑西卡對聲音的*Sorge*,就是她對自己存在意義和境遇的一種探索和反思,她不願意被聲音所支配,而想要找到一個能夠讓自己自由的方式。

而《記憶》展示了傑西卡作為此在所面臨的*時間*問題。海德格爾認為,時間是此在存在方式的本質特征,它不是客觀的、均勻的、可測量的物理時間,而是主觀的、不均勻的、可體驗的生存時間(與後文要講到的,起重要作用的柏格森時間觀之*綿延時間*十分相似)。生存時間由三個方面構成:*過去*(Gewesenheit)、*現在*(Gegenwart)和*未來*(Zukunft)。過去是此在已經經曆過的事情,它構成了此在的曆史和身份。現在是此在正在經曆的事情,它構成了此在的現實和活動。未來是此在将要經曆的事情,它構成了此在的可能性和預期。這三個方面是相互關聯和影響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此在的*時間性*(Temporalität),也就是傑西卡所追求卻沒有達成的。(海德格爾認為,此在應該以未來為導向,把握自己的可能性和自由,而不是被過去所束縛或被現在所迷失。)

精神分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來解讀電影中主角傑西卡的心理狀态。影片最開頭的那一幕出現了一個鏡子,

...
開場

我們作為觀衆的視角,被引導着誤解傑西卡的空間位置(我們所看到的是鏡中的她,然後真正的她從另一個方向走了出來),這給人一種很奇妙的觀感。從鏡像階段理論來看,傑西卡的行為似乎暗示了一種紊亂和迷失。拉康認為,嬰兒在6到18個月之間,會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将其作為一個完整且統一的自我來認同。這個自我是一個虛構起來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有着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實際上傑西卡在電影中也經曆了類似的過程,我們之前提到了,她在哥倫比亞這個陌生的國度中,試圖尋找自己的身份和歸屬感。她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時,感到了一種疏離和陌生。她在醫院裡看到自己姐姐時,也感到了一種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感覺。這些都顯示了她在哥倫比亞這個文化環境中所感受到的*異化*(alienation)和*隔離*(isolation)。她在與小埃爾南相遇時,也試圖通過他來找到自己的聲音和記憶。但是,這些都是她對自我的不同方面或層面的錯覺和投射,

...

...

...

...

...
老埃爾南

老埃爾南告訴她他奇異的記憶能力。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形象,而更像是一個由時間所生成的形象,并對她産生各種變化和影響。

這部電影從而打破了傳統電影中運動-影像所依賴的*感覺-運動整合*(sensori-motor schema),即人物根據所感知到的情境來做出相應的行動。在《記憶》中,人物面對着無法理解和控制的情境,他們無法通過行動來改變或适應環境,而隻能以被動和等待的姿态去體驗時間的流逝。電影中沒有因果關系或邏輯連貫性,而是由一系列松散而多樣的時間碎片組成,這些時間碎片既包括現在發生的事件,也包括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預感。這些時間碎片并不服從線性或順序的安排,而是根據内在的聯系和差異來形成一個複雜而開放的時間結構。德勒茲稱這種時間結構為“虛拟”的時間-影像,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再現或模仿,而是對存在本身的直接表達。比方說,電影裡那個*聲音*其實還可以被理解成一種時間-影像,具體說來,一種晶體-影像。也就是将現在和過去相互映照、相互穿透、相互虛化的影像。它将過去和現在、實際和虛拟、記憶和幻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複雜而富有詩意的時間結構。這種場景将現實和虛構、現在和過去、主觀和客觀相互混淆,讓我們作為觀衆難以分辨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是虛構的,哪一個是現在的,哪一個是過去的,哪一個是主觀的,哪一個是客觀的。這種晶體形象展示了時間的雙重性,即時間既是實際的流動,也是虛拟的存儲,它既是不斷變化的現在,也是永恒不變的過去。它不是由“空間的切割和運動的連接”組成的,而是由“時間的切割和虛拟的連接”組成的(還記得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的組成嗎?)。這種聲音本質上不是為了表現物質世界的變化和發展,而是表現精神世界的記憶和想象。這種聲音不是屬于傑西卡或者任何人或者任何物體,而是屬于存在本身。這種聲音是存在之謎的象征,它暗示了存在有着超越我們感知、情感和思想所能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
窗外

最後的最後

不怎麼看電影,隻是一些個人的,淺薄,冗長且雜亂的理解,裡面有些不與内容直接相關的一知半解的理論介紹(很多抄的維基百科),與其說是影評倒不如說是我最近的讀書筆記了

柏格森-德勒茲的那塊内容以下這些材料幫助很大(不全,随便記了些重要的):

楊凱麟. "德勒茲哲學中零度影像之建構."

德勒茲電影理論裡時間影像(time-image)和運動影像(movement-image)到底是什麼? - 實在狗子的回答 - 知乎 (很多術語的翻譯就順着這個來了,因為我不太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68356/answer/653042215

精神分析和海德格爾的部分就不寫具體材料了,比較雜,平常從各種地方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