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節目看完,其實還真有不少想說的。看到一批新的優秀演員獲得更多關注值得開心,也很想向馬東老師和米未傳媒在這兩年對于國産喜劇領域所做的貢獻表示敬佩。但從節目本身以及聯系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來看,不難發現我們國内的喜劇行業和體系目前仍然存在不小的問題。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目前仍然不具備完善的喜劇行業體系,包括演員培育系統與進階渠道。

與每年産出大量優秀喜劇美劇和電影的美國做個對比,在美國一個喜劇人才的成長路線應該是,先參與地方喜劇俱樂部進行基礎培訓,然後創作自己的節目并在表演中不斷打磨技巧,随後加入專業的喜劇團隊,在足夠優秀後被SNL等優質大型節目吸收,最後成為獨當一面的喜劇明星,擁有自己的電視劇電影項目,甚至進入主流電影界大放光彩。這種完整的體系架構也給美國喜劇行業帶來了非常充足的喜劇人才儲備,一旦有人成功向上層進階,立馬會有新人補入。而反觀國内的情況,諸如土豆呂嚴這類優秀演員在上一季出彩的表現後卻在一年内沒有獲得太多實質性的機會,隻能重新退回喜劇大賽的舞台再一次重複之前的過程,這一點在脫口秀大會節目中的演員們身上也能看到端倪,龐博呼蘭等演員反複出圈後仍然隻能選擇參賽或線下巡演,或者去其它真人秀綜藝中為明星充當綠葉。說白了,我們缺乏足夠多優秀的多樣化的喜劇節目來承載這些在國内各個領域成功脫穎而出的頂尖人才,同時又因為國内電影行業的特殊屬性,喜劇電影資源長期被幾個大社團所占據,冒頭的新人大多隻能成為配角或無戲可拍,所以他們就隻能反複回歸之前的舞台,這固然是一種有效的經驗積累,但是否也會阻礙更多新人出線的機會呢?

另一方面,我們對于喜劇人才的培養仍然存在誤解,我們似乎總是要求一個優秀的喜劇演員要能編能演,還能作為主持人接梗熱場。反觀鄰國日本,由于健全多元的培養體系,日本的喜劇演員在從漫才大會等節目中脫穎而出後可以根據個人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職業方向選擇,有人可以憑借創作能力成為優秀的段子手,有人擅長誇張的肢體動作從而成為即興舞台表演的行家,有人依靠出色的控場能力擔當綜藝主持人,有人因為可以在被整後給出好笑的反應而成為喜劇節目的完美嘉賓,而各類型喜劇人才的出現又進一步反哺了喜劇産業本身,催生出了諸如男女糾察隊,24小時不準笑,整人大賞等不同種類的喜劇節目,這就是一種良性的循環。而國内這種既缺乏分工,又沒有穩定多元進階上升渠道的情況,一方面讓很多希望進入喜劇行業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讓很多在小劇場深耕多年的人才沒有獲得關注的機會,長久下去我們的問題是始終無法解決的。

總結來說,擁有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這樣的優質節目是這些演員,更是我們觀衆的幸運。它就像是一棵在貧瘠土壤裡長出的大樹,但對于目前的發展情況來說,我們所需要的絕不止這一棵樹,中國喜劇行業也還遠沒有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