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推進,人道主義思潮開始擡頭,影視劇也開始一掃過去的革命主義和集體主義,轉而關注起了個體的需求,譬如《廬山戀》中那石破天驚的一吻,又譬如《芙蓉鎮》裡那句驚世駭俗的“還我男人”。其中,女性作為在傳統社會中受到更多壓迫的一方,在銀幕上得到了更多的人文關懷,比如下面的這兩部影片。

影片《鄉音》以家庭為視角,洞窺了傳統鄉村社會的典型陋俗。在這個夫唱婦随的中國封建式家庭中,木生雖然愛自己的妻子,然而大男子主義思想卻讓他恥于關心妻子,而溫柔賢惠的陶春則事事聽從丈夫的安排,口頭禅就是“我随你”。想去幾十公裡外的鎮上看火車,被丈夫輕飄飄的一句“咱不圖那個新鮮”便回絕了;出門趕集想買件新衣服,結果在丈夫的催促下,隻買了孩子們的文具和丈夫的昂貴香煙;哪怕肚子疼得要死了,也隻換來老公的一包龍虎仁丹。最終,陶春被确診為肝癌,木生這才憣然悔悟,開始采取一系列補救措施,完成她埋藏心底的願望,隻可惜為時已晚,悲劇早已注定。影片中不斷對陰暗的農村小屋予以特寫,也是在隐喻這個壓抑人性的糟糕環境。

...

與《鄉音》中拼命壓抑自我的女主人公相比,《公寓》中卻湧現了一群勇敢走出鄉村的女性形象。影片講述了一群鄉下姑娘來到大上海當保姆的故事,其中梁玉芬是為了逃離農村的包辦婚姻,慧芳則是生了女兒被夫家送進孤兒院,她們倆都是農村封建殘餘思想的直接受害者,此外天性活潑的小琴帶有點離經叛道的意味,這樣的性格也是不容于刻闆的鄉村社會的。好在,改革開放有潮流之下她們有了走出鄉村的機會,大都市的公寓樓給她們提供了生活的舞台,哪怕她們融入得還是有些艱難,然而有了自由就是最大的希望,影片開頭和結尾反複出現的高聳公寓樓,仿佛也在告訴人們,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看看時間,《鄉音》上映于1983,《公寓》則上映于1985年,基本屬于同一時代。兩部電影都有着不飾鉛華的風格,隻是通過簡單的平鋪直叙,便讓我們大體窺見了那個時代的女性風貌,随着改革開放的風潮席卷廣大鄉村,一部分梁玉芬式的先行者已經開始勇敢地掙脫藩籬,去往更大的天地裡尋找自我,而她們身後的鄉村田園間,卻依然還有無數陶春式的固守者在踯躅不前。然而時代前進的節奏始終緊鑼密鼓,她們奔赴新生的腳步也終将大步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