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于“忏悔”的電影。
電影的主題可以從很多方面探讨,此篇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
抵制戰争、歌頌母愛是影片的一個層次,但更深層次的是對人性的忏悔。小男孩用石頭磕破的疤痕是來自人性深處“邪惡”的印記,是難以擺脫的原罪。邪惡的人怎麼才能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美好的世界呢,邪惡就會引發戰争和殺戮,曾舅公想要通過塔困住所有的惡來解決問題,帶有“逃避”的意味,而世間的邪惡從未停止,小男孩的拒絕的理由就是他自認為是一個“有罪之人”,可見曾舅公的方法是無用的。
男主的名字叫“真人”。“真人”這個概念來自尼采提到的“超人”,男主的名字寄托了宮崎駿對美好人性的希冀,呼籲大家要在成長和冒險的過程中去成為一個“真的人”。魯迅在《狂人日記》裡也提到過“難見真的人”,繼而想到他提出的“吃人的基因”和“救救孩子”。吃人的是封建禮教,而執行“吃”這個動作的原動力是人性深處最複雜的惡。因此魯迅在文章最終以狂人的視角驚歎,自己也許在某時某地無意識中吃了别人,這是因人性中隐藏的吃人基因細思極恐的表現。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狂人日記》發表于1918年,當時大家都鼓吹個體自由,追求人性之美的時候,魯迅看到了人性的中的黑暗和邪惡,并對其表示忏悔,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也正是魯迅的高明之處。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在宮崎駿的收官之作裡也看到了類似的東西,這是一種對人性的反思和關懷。我們無法抵抗過去罪惡的積累所帶來的傷痛,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停止罪惡的滋生,發掘人性裡閃光的東西,為後人構建一個新的世界?
電影中母親那部分,我想應該也沒有網友們腦補的那麼離譜。母愛是世間至純至善的東西,是指引着人不斷探索、勇往直前的力量。電影裡真人的母親是火神,是正義和愛的化身,她會在關鍵時刻保護哇啦哇啦,也帶領着真人沖破黑暗,回到人類世界。所以母親的愛是巨大且無私的能量來源,愛孩子也愛這個世界。個體内在強大的精神驅動,都源自母愛。人類一次次在愛裡重建、成長、認識這個世界,在愛裡思考“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所以電影裡對母愛的歌頌,是類似于一種精神内驅力的東西,是不可缺少的。
關于繼母的産房,我理解為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繼母也是背負着愧疚生活的人,她的出場狀态就抑郁寡歡的。嫁給離世姐姐的丈夫,分走了姐姐生前的幸福,她時常感到愧疚,這是其一;繼子對自己的到來充滿抵觸,這是其二;繼子受傷時她自認為沒有保護好姐姐的孩子,這是其三。她感召到家族的呼喚,去塔裡生産,這也是一種避世的表現。但是懦弱和逃避不該是對抗這個世界的方式。在這裡我認為宮崎駿用懷孕母親的選擇來預示着我們對待後人的态度。我們不能也不該讓後人繼續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環境裡,靠犧牲某個個體來守住所有的罪惡,而不是對抗罪惡。最後真人将繼母拯救出來,困住罪惡的塔轟然倒塌,孩子也在現實世界降生。我們的後人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暫且不知,但可以看到的是,真人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不逃避且真誠的活着。
看完電影之後一直有一個疑問,這部電影的原名是《蒼鹭與少年》,電影裡的蒼鹭到底指的是什麼?我想這也許是宮崎駿自己,也許是人生路上種種扪心自問的瞬間。你有相見而不得的人嗎?你後悔過嗎?你想這樣活着嗎?你勇敢嗎?你怕嗎?如果再來一次,你還會這樣做嗎?
一次又一次,宮崎駿在電影裡這麼問大家,我也一遍遍問自己。
這部電影跟宮崎駿以往的風格有很大不同,可以展開講述的有很多。但從整體上看,這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的作品,值得反複觀看。電影散場時,感覺心沉甸甸的,有一股暖流注入身體。在評論區看到一位朋友說,走出電影院,手裡的票根像是從電影裡帶出來的一塊積木。狠狠感動了。我覺得中文譯名很好,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從童年時期便圍繞在耳邊的問題,如今這位老人在收官之作裡又問了一遍,像是臨行前放心不下孩子的老爺爺,仍然叩問着這個時代的每一扇心門。電影裡真人母親留給他的那本《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也留給了我們,這部電影就是。文筆拙劣,實在寫不出心中的感動,84歲的宮崎駿對這個世界仍然保持如此真誠的用心,還能在電影裡傳達對人類的關懷,我憑什麼還為工作emo啊,落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