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這部和韓版都看了。影片塑造了一個「為了生育放棄夢想專注家庭、久病未醫癌症晚期、無微不至關照女兒的母親、體貼的妻子、孝順的兒媳、母親般呵護弟弟的姐姐、愛崗敬業的教師」的女主人公形象,以及她的「有一份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愛上一位看似家庭幸福的有婦之夫、看似獨立而言談舉止有如14歲叛逆少女」的女兒,隻等飯端到嘴邊的沉默内斂宛如死人的丈夫,非常聽兒媳的話的患阿爾茲海默的婆婆,以及吸毒賭博惡習全沾的弟弟。

梳理完這樣的人物簡介,大概也就不難理解:女主曆經三十年婚姻生活依然可以如少女般活潑樂觀溫婉;丈夫三十年麻木冷靜但在女主患病後突然表現出異常不舍;弟弟做了大半輩子吸血鬼最後突然一言不發地痛哭;女兒的愛恨交織足以讓她即使是對着生命馬上終結的母親,也依然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所以女主在最後的時間所要做的,就是替女兒撫平生活中的不如意,試圖解開丈夫因工作而生的心結,把賣掉老房子給弟弟還債後剩下的錢交給弟媳,以及對婆婆的未來表示憂慮。

以至于女主唯一一次看似離經叛道的尋歡行為,就是和病友一起去深夜吃火鍋、喝酒,這場戲表現的克制而壓抑,并且馬上就迎來了所謂放縱的懲罰:病友死了,在她面前被推走。

如果說這部兩個小時的影片,在前一小時五十多分鐘裡都令人作嘔,那麼在結尾處,它還貼心地給觀衆以緻命一擊,讓女兒這個角色親口去問「母親」:“這麼多年都為别人而活,你覺得值得嗎?”

母親回答道,“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影片不僅塑造了女主這樣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他者形象」,還通過片名「關于我媽的一切」着重強調:這是一個女兒眼中的「他者形象」。

溫情?催淚?可能從影片到觀衆的評價都卡在了我的雷點上吧,真的一滴淚也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