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杭州首映場

回看當時已經是四月份清明看的電影,趕到電影院時被雨水打濕了。本來是想當天看完就決定發出來的,最後拖拖拉拉了近四個月(ToT)。一部關于家庭的電影,細膩溫和。十分推薦大家去看!第一次寫影評,望包涵。

影片中不斷提及的點“關于故鄉和生死”
當看到故鄉時其實第一反應想到在看賈想時想到賈導曾說過“隻有離開故鄉,才能回到故鄉”,當在看到家鄉裡人們的代際關系在漸漸發生變化時,選擇用影像将它記錄下來,這或許就是電影的意義。

1.故鄉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
家是在傳統的觀念裡一個固定式的鄉土,不論去哪都會帶着故鄉的痕迹,即使像孫子阿濤一樣再厭倦“原生家庭”,但也總是無法逃脫原有的家庭印記。劃着船來到家,劃着船從家中離去。外婆則說“我養你們在這裡,跟阿爸結婚在這裡,送他走也是在這裡”她就像典型傳統的長輩們一樣,總認為人在哪出生就應該在哪裡離開。但大姐則不管是在家庭裡還是在工作中都是很強勢的存在,可以說是一個大衆意義上的成功者。而相反阿清或許是大多數同輩裡的失敗的人。但外婆擔心的反而不是他而是念真。

這給我感覺是處理很好的點,或許在長輩眼裡:不管你在工作事業上怎麼樣的,回到家中 永遠還是那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們。家庭裡的關系或許在長輩的眼中成功與否并不重要,看着子孫滿堂幸福的生活才是她們的心願吧。

上面四個人物對于把故鄉的不同理解 和看待的角度,構成了整部影片的結構。

2.生死
“離開故鄉,回到故鄉”
知道外婆的病情真的很難治療的時候,阿真對待外婆是想嘗試的,想努力讓她即使在最後一刻也不放棄,但為之的代價是大量的錢财和外婆的痛苦。阿清則與之相反認為既然與之痛苦,不如讓外婆快樂得度過最後的時光。兩人對于生死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本質都是愛。而外婆是坦然面對的。
顯然外婆對于生死的感悟,顯然是比小輩們看得更透徹的。

影片在清明看真的很符合整個基調,有種别樣的感悟。死亡是都會經曆的事情,但電影裡把生死講述得克制且自然。

3.親情

家庭影片裡多少總能看到自己影子。
外婆在知道自己患癌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難過,而是順其自然。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重病從床上摔下來時,看見錢掉了一地,第一反應不是為了自己,而是不斷念叨說這些錢是留着給阿清結婚用的。

而阿真這個角色好似可有可無,在外婆臨走之際依然不在,似乎成了“叛逆”的代名詞。或許在多數家庭中都有這樣的人物存在罷,當下的我們亦或許是大家口中的阿真。

當得知外婆重病時,姐姐則是不斷得去尋找出路,想去試一試。而弟弟與之相反希望外婆快樂度過最後的時光。兩種截然不同對待生死的态度,但本質都是愛。

4.消逝的船

在片尾外婆去世時,船沉了下去。鏡頭也随之下降,河底大片的船也慢慢浮現。世世代代的人在這個小村莊出生,離去。也應證了開頭乘船而來,乘船而去。

5.關于自己:

片子裡的爵士交響很喜歡,雖然小成本但視聽做的真的很棒。

雖然是本土的片子,其實之前對江浙類的片子并不是特别感興趣,更多喜歡東北題材的片子。但看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哭了兩次……确實是發自内心的那種來自童年家庭中發自肺腑般的記憶,三代人的代際關系。
當我把電影預告轉給我母親時,她的第一反應也是想到自己的以後是要怎麼養老,自己的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帶家裡人去看的話或許會很喜歡這部片子,地域的情感,生死的問題,家庭的共鳴或許更能打動她們。

在結尾映後當台下有人問及青年影人如何創作出影片時,制片人和導演說“寫是最低成本,且是最具有創作力的方式”隻有在不斷的劇作練習和反複的推磨中才能獲得好的劇本。時隔四個月 依然讓我印象很深刻。

最後還是有些難過,買票時有些晚了,在貓眼美團上看見有最後一個名額才搶到的。急匆匆地走進影院,映後的禮物沒有拿到TvT。但能看到如此的電影 還是感到很開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