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電影了,感覺今年院線有點“片慌”,十一期間聽說《長津湖》火了,友人約我這個月末去看看,我便欣然前往。
影片裡志願軍入朝,結果一個朝鮮人沒看着。來時雖不需你夾道歡迎,走時亦不見你含淚相送。十九萬志願軍的軍魂永遠地鑄築在了那片土地上,合着真是隻為保衛我們自己的家啊!滿屏的沖沖沖,go.go.go.就從百姓到士兵,一個“思密達”沒聽到,所以影片隻演了抗美的激烈,沒表援朝的兄弟情。如果不了解那段曆史,中途上了幾趟廁所,又小酣了一會兒,估計會發出“我是誰?”“我在哪?”的觀影靈魂拷問,不過還好,就算你觀影前沒做好這段曆史的功課,但小學課本總是知道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隻要你會唱這首歌就夠了。至于長津湖,這個戰役還真不知道,别急,電影這不來了麼?

說是長津湖,結果電影快兩個小時,還沒見部隊到長津湖,朋友上廁所回來躬着腰問我到長津湖了沒?我說長津湖沒到,感覺第二次的如廁時間又到了。怎麼說呢,影片前半段做了很多鋪墊,還莫名其妙不知在哪打了一夜仗,最後快要結束時才來到長津湖,結果高潮來了,又草草收尾,也真是讓人無語,當然你喜歡看的話也可稱之為意猶未盡。如果描寫戰争的全景,卻又點對點,突顯個人英雄主義和四字弟弟icon的成長史。如果以點帶面,人物刻畫的又不夠,根本立不起來,三個小時你要顯示幾個男人的英雄史詩?滿屏的血漿飛濺和耳旁的槍炮轟鳴,體現不了志願軍戰士犧牲的慘烈,這些鏡頭畫面可以放到任何一部戰争片中。倒是令美國佬肅然起敬的戰士冰雕連icon,凍硬的土豆,喊疼的雷公這幾個鏡頭語言還算是全篇的點睛之筆,也隻是在抗美援朝,而在其他戰争片中看不到的讓人潸然淚下的場景。

長津湖戰役icon的真相要比電影裡表現出來的殘酷一百倍,凍死4萬餘人,凍傷3萬餘人,僅持續17天變成了萬千人民的噩夢,它是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一口面一口雪,冰疙瘩土豆往下噎。零下40多度的嚴寒,沒有制空權為躲避敵人偵查機,趴在雪地裡的129名士兵一動不動,直至死亡。而且當時根本就沒有棉衣,隻有少部分戰士有條棉褲,或上衣或棉帽,可好家夥,影片裡穿的棉襖比我們在東北老家看林子大爺的還厚,看着都着實暖和,戰争的殘酷和烈士不必用敵人的青面獠牙去刻畫,隻要透過真相這一個畫面就夠了。

至于吳京就算了吧,相比他的硬漢形象,我還是轉不過來他的童年濾鏡,天已暮月如初,愛國電影任你飛渡。歌聲住人環顧,英雄誰屬非你莫屬。伍萬裡的頭沒被他轉暈,卻感覺被一隻大掌水缸裡轉得真讓人迷糊,出戲了出戲了。隻是這次的長津湖,場面太過宏大,故事線都沒捋清,作為第一主角,戰場上也沒有給他發揮打戲功夫的餘地,最後泯然衆人矣。

老段呢?哈哈,似乎總和天氣過不去,不是“烈日灼心”,就是“暴雪将至”",就連《雙探icon》裡也是冰天雪地的追兇,段奕宏腳丫子凍得被爐子烤得直冒白氣,還要被熊瞎子惦記,真是苦得一逼。不論是伊谷春,還是李慧炎,不得不說老段都演出了電影的質感和文藝片的範兒,雖然這次談子為的戲份不多,但是告訴四字弟弟什麼是英雄那一段,還是讓人記住了。

易烊千玺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泌icon,着實讓人驚豔了一把。what? 有看官說題主你走錯片場了吧?哈哈,沒。從長安城icon到長津湖,同是少年的你,伍萬裡還是輸給了李泌。感覺弟弟hold不住這個打水漂的少年,一出場就像誰都欠他五萬塊錢,他要追上十萬裡的樣子。還說參軍赴鮮是為了讓他哥不再瞧不起他。成長蛻變強行過度,兄弟之間靠回憶對話進行煽情,怎麼看都沒有《長安》裡那段脫口而出的“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來得自然。感覺伍萬裡不适合四字弟弟,你可以做宰相。網友都說不再是少年的你,将來必定是影視大咖,願你真的能像李泌一樣,心懷天下,打磨演技,未來可期。

總之,全片重點不突,詳略不當,即便不是散沙,也似流水賬。想表達的太多,表現出來的又太少。愛國主題其實很簡單,一部《小兵張嘎》就能講明白,都50億票房了,大咖雲集的盛宴,怎麼也得讓我們這幫觀影群衆,看完後砸吧砸吧嘴巴,還能再回味一下。中國菜俘虜了老外的胃,中國文化也同樣能走出國門,讓世界沉醉。影視是很好的文化輸出的載體,希望有一天,中國電影icon不再是自娛自樂,少些神劇,多些好片。冰雕連的戰士不僅在影片中能讓敵人肅穆敬禮,同樣也能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他們的故事,願意為中國電影打call. 為志願軍戰士豎大拇指,為我們偉大的民族贊歎,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