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從來不反對以名著為基礎進行文化消費品化的改編。但是導演要對自己的斤兩有數。
假如說我們把“紅樓夢的文化核心”當作一杯茶,那原著就是最貴的茶葉、最好的水、最合适的火候煎出來的這麼一杯茶。美則美矣,隻是一生隻能喝那麼兩三次,剩下的,隻是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對這杯茶的記憶。
于是我們才需要她的文化衍生品,好讓自己再體會一次喝茶的感覺,而不僅僅是回憶。
于是有的人選了同樣的茶葉來泡,有的人選了同樣的水泡,有的人七拼八湊搞個平替版,有的人隻是套個殼子,賣的是咖啡。
胡玫的這一部呢,是茶,是一杯已經過氣的網紅奶茶,據說曾經賣到38一杯,現在買一贈一也隻要16。她選了原著的茶葉,不過是别人泡過剩下的,又覺得味道不夠,加了很多珍珠、芋圓,添加了很多香精色素。遠遠看去,花花綠綠的,好看,似乎幾年前确實流行過這種風格。喝到嘴裡,越來越膩,要不就扔了,要不别浪費,就捏着鼻子趕快看完。整得我第一次盼着林黛玉這個角色快點死吧,我有點坐不住了。
那其實你水平不行,完全可以做塑料瓶的灌裝茶嘛,“紅樓樹葉”之類的,38買一箱,能喝一個月,這就是《黛玉傳》以及台灣華視版。李少紅那個大概是黑茶巨苦喝了睡不着的一箱。但好賴不說,人家占住了鬼氣森森,幽幽玄玄風格的一個坑。往後再改編,也算有個失敗的先例可以借鑒。
胡玫這一版就是毫無特點的爛,爛得膩煩,爛得讓人沒有情緒,爛得平庸,爛中沒有一個突出的爛點。
這充分說明,胡玫對《紅樓夢》是個什麼東西,電影是個什麼東西,心裡很沒數。你想想她拍的《孔子》就知道了,不過《孔子》還有發哥和周迅,至少能讓人想象一個高個子孔子如喪家之犬的樣子。這部《金玉良緣》,連一個這樣的點都找不出來,她甚至景都是去上海大觀園取的,為了怕不好看,用廉價特效修飾上海大觀園那些破舊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這可能就是她自《漢武大帝》以來,一直自以為得計的“新古典主義影視美學”的核心操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