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贖罪”淪為自我欺騙的修辭術時,罪惡感是否反而成為了人性最後的錨點?

與《周處除三害》中陳桂林的浪漫化塑造形成鮮明對比。陳桂林最終通過自我犧牲完成救贖儀式。

《掌心》中的主角卻帶着以不完美的形象走進結局,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這個充滿僞飾的世界的尖銳嘲諷。這種拒絕美化的處理,使角色具有希臘悲劇式的震撼力:葉平安的罪性不是劇情的裝飾品,而是人性深淵的勘探儀。

葉平安徹底撕碎了這些角色的“安全閥”——她的惡是清醒的、系統化的,瓦解了“女性角色必須道德無瑕”的陳舊規訓,重構了觀衆對人性灰度的認知阈值。

...

華麗之下全是裂痕,但每道裂痕都在折射人性的複雜光譜。

當其他作品還在為反派尋找救贖借口時,《掌心》選擇讓主角帶着滿身污穢走進結局,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叙事勇氣:它不提供道德解藥,而是将人性之錘和事情本身交給觀衆,讓我們在事件的碎片中看見自己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