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的劇,雖然講的是醫療和司法,但折射出的人性和倫理卻是跨行業、跨文化的(或許在強調等級秩序的東亞國家人更有共鳴)。聯想到Martha Nussbaum《善的脆弱性》中對幸福的剖析——我們人類的幸福是如此脆弱,健康、美德、愛、自由、理想的實現等許多元素都依賴于外部環境與資源,而當意識到這些以後,我們是否還能像裡見一樣堅持無條件的愛和希望?

财前從白色巨塔上的隕落(道德、事業與生命)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他接近于古希臘英雄式的悲劇。亞裡士多德《詩學》中說到,悲劇英雄的墜落是厄運和自身性格缺陷兩方面結合所緻,如Oedipus,雖然錯誤的釀成确有性格缺陷的原因,但其弱點往往能被觀衆理解,認為不該由主角承擔全部責任。在《白色巨塔》中,财前盡管實力過人也自信如此,卻受到頂頭上司東教授嫉妒和排擠,偏偏執著于追求高位又不懂示弱,于是陷入了醫學院複雜的權力鬥争,在教授之戰的勝利中固化了對地位的崇拜(固然客觀上更高的地位也可以幫助他實現他的醫學理想)。當上教授後過于驕傲、在乎自己的權威地位而聽不進下屬的建議,不經意釀成醫療事故,被告上法庭,打輸了官司,很快因癌症去世。可悲的是,即使他被誤診的内疚所折磨,也因為體制的原因覺得自己不能向受害者家屬認錯——一旦認錯就會失去一切,拯救了無數人的醫學天才失誤一次就會被趕出醫院,聲名掃地。這十分吊詭,因為關鍵不在于是否真正誤診,而是醫院的名譽。無數誤診隻要被成功掩蓋就無關緊要,可以想象,像鳥教授這樣癡迷于金錢也聽不進質疑的人恐怕也造成過類似的悲劇,隻是未被發現。而大多數這樣的人卻沒有财前高超的醫術和超群的理想,因此我們會為财前感到惋惜和不甘。

更重要的是,财前的道德脆弱性讓我們感到是可以被理解和共情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權力擠壓而變形的制度催生恐懼、野心和傲慢,不幸的是,體制給個體帶來的不公壓迫很快轉化為不同程度和類型的道德創傷 ,威脅着個體德性的完整,也使被壓迫者成為壓迫體制的一部分——大多數人要麼像柳原在強權者的恐吓下掙紮、屈服、内疚,失去面對的勇氣,要麼像财前一樣不自知地被體制同化,被上位者掣肘後便認為需要用地位和權力來保護自己,自己成為教授後又壓制下屬,讓傲慢與野心腐蝕自己最初想當一個好醫生的初心和從治病救人中獲得的純粹的成就感。另外,财前出身低微,與《紅與黑》中于連相似,這也使得他追求被業界承認的心态更易被理解,但他骨子裡作為一個實幹家、卓越的研究者,又是瞧不起那些玩弄權術的人的。最後一集臨終前的片段充分展現出這個角色的矛盾性,一方面他還沒有放下想要實現夢想、追求名譽(作為院長創辦癌症中心,提升癌症研究)的執著,另一方面他對佐佐木的抱歉與悔恨、對和裡間并肩作戰的向往,以及想用遺體繼續為醫學做貢獻的無私,讓人看到他在功利主義背後藏着的理想主義。而唐澤壽明外貌自帶和演技中展現出的孩童般的脆弱性,使得這個在大部分時刻都自信而果斷的角色豐富、真實,足以喚起共情。

從倫理學角度看,或許可以認為财前和裡見大體上代表了兩種理念:後果/功利主義,和康德主義/義務論。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認為财前追求後果/功利主義原則上并沒有錯(如騰出病房給更需要的病人,想要登上高位以設立癌症中心拯救更多患者),隻是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忘記想要幫助每一個個體的初心而偏離軌道,把人看成數字。失去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與換位思考,僅僅把醫術看成一門技術,就可能失去謙卑與謹慎,釀成大錯。但不得不承認,在面對着上百患者的時候,對待每個個體都富有感情是很有難度的。裡間是一個存在于理想中的完美的康德主義者,總是把每一個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盡管我認為應該按照deontology行事的主要原因還是rule-consequentialism...小疏忽會開先例),但不同于康德沒有感情的義務論,在他的責任背後是有近乎神性的愛支撐的(此處應有背景樂《奇異恩典》)。而我們傾向于敬佩欣賞裡見,卻對佐枝子無感,也是因為他的這份神性的愛,并非單純不知事故的善良(這樣說佐枝子可能有點mean),而是建立在對人類普遍困境的理解上的。他了解醫院人事的複雜與制度的腐敗,也理解人類容易陷入倫理困境的道德脆弱性。出于這份理解,他雖然堅持出庭說出事實,又還是希望能分擔一點财前的責任,改變不合理的不允許認錯的醫療體制。最終在财前病倒時抱着無條件的愛和原諒想要幫助他,而佐枝子表示難以理解他對财前的好,或許是因為她的堅持正義帶有一定道德優越感和非黑即白的想法。現實永遠不是那麼非黑即白的,需要理念的平衡與代表這兩種理念的人的合作。而理想的道德感,或許如Nussbaum所說是無條件的,而不是建立在追求複仇和道歉的憤怒上的。

“即使救不了你,也讓我撫慰你内心的痛苦吧”,這句話概括了裡見貫穿始終的角色——衆生肉體和精神的療愈者(therapist)。命運無情人有情,許多病痛和困境難以被完全治愈,但至少我們可以試圖去理解、減緩、安撫。然而面對如此之多等待被療愈的人,也讓人感歎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才能做到。

黑木瞳的知己形象也塑造得很有魅力,早就隐約預見到愛人的隕落卻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隻是盡己所能以他想要的方式幫助他。雖然感情上被有野心的男人吸引,但始終保持獨立而無所求、不依附。

看完此劇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作為他人生活的參與者而時時背負的倫理重擔——作為醫生,即使醫術再高明,若靈魂稍有閃失便可能墜落高塔。作為親人,如财前的嶽父、妻子,雖然結尾顯示是真心關心他,卻不夠關心他的道德生活和健康,一步步推着他向欲望的深淵。其實細思,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承載着巨大的倫理責任,隻不過醫生作為執掌生死之人更為明顯,面臨着境況性運氣(circumstantial luck)的威脅,所以我早在初中上生物解剖課的時候就肯定我是害怕做醫生的,也很佩服有這份勇氣的人。或者更準确地說,在種種體制的壓力下,所有堅持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人都是勇氣可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