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溫靜導讀:今晚(11月18日)東方衛視播出的《一路前行》第二集中,胡歌、劉濤和陳龍來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裡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名環保行動者的實踐、困惑、糾結、思考“高透明度”地自然、樸實,真切的呈現在熒屏,觀衆們好像經曆了與三名環保行動者的“共同體驗”。在這背後,節目用紀實藝術賦能環保,探尋人與自然這一方程式的最優解,找到環保理念傳播的新思路的同時,更讓我們讀懂《一路前行》破圈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

來源:CMNC—主編溫靜

文/朝明

在我國當下色彩斑斓的人文思想話語譜系當中,有關生态和環保的各種話語已經成為廣受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

日前,由上海廣播電視台聯合哔哩哔哩出品的大型環保公益紀實節目《一路前行》自播出以來引發行業關注,并在年輕群體之間産生了深深的觸動和共鳴,多個社交平台中得到了衆多“自來水式”的推薦。

...

而在今晚(11月18日)播出的節目中,《一路前行》來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裡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名環保行動者的實踐、困惑、糾結、思考“高透明度”地自然、樸實,真切的呈現在熒屏,觀衆們好像經曆了與三名環保行動者的“共同體驗”。在這背後,節目用紀實藝術賦能環保,探尋人與自然這一方程式的最優解,找到環保理念傳播的新思路的同時,更讓我們讀懂《一路前行》破圈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1

記錄的真實

用紀實呈現還原公益的“純粹”

公益行動是主體,拍攝記錄是輔佐。在“世界第三極”的探索,節目沒有過多情緒渲染、前期鋪墊,開場後直接切入本期節目中三位環保行動者前往可可西裡無人區的駕車畫面。正是延續着節目“參與式記錄”的新模式,《一路前行》在前期拍攝中一直給予着三位環保行動者足夠的“行動空間”,由他們來把握着節目推進的主線。

...

而在後期處理中,《一路前行》也盡最大努力地去還原紀實的“原生感”。本期節目中,沒有過多背景音樂的鋪陳,也沒有多餘的旁白,但是産生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力量,我們看到了環保行動者在保護站“力所能及”的行動、看到了他們和巡護隊員直接推心置腹地聊着過往的故事和守護一片自然生态的初心。

正是紀實化的呈現、去劇情的處理,還原出了《一路前行》作為環保公益節目的“純粹性”,更讓我們有了“新鮮”的發現:原來公益節目,也可以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

...

這一點在本期節目的“廁紙之争”片段中有着明顯的呈現。幾位環保行動者針對“要不要把廁紙帶走”這一問題的現實操作性進行了争論。但這種争論并非傳統節目中所被“建構”、所“設計”的看點、噱頭,《一路前行》所呈現的,是在環保公益這一大的“行動框架”下的問題思考與探讨。它并非人為制造,而是植根于節目對環保公益行動的真實記錄中。因此,記錄層面的真實是《一路前行》一以貫之的,更是用這種方式将公益的“本色”高度還原。

2

呈現的真實

用行動過程主導叙事的推進

是否進入可可西裡這一野生動物的天堂,成為了本期節目中關注的焦點。作為無人區,這裡的自然環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保護這裡的潔淨是炎黃子孫共同的責任。如當地的巡山員所言:“踩下的一腳都有可能是人類在這個地方的第一個腳印”。但是不打擾原有的自然狀态,卻和節目的“行動呈現”和視覺上的“高度可見”産生了“相駁”。是否跟着巡護隊員進山,成為了擺在大家面前的顧慮。疑問接踵而至:“觀衆看到我們進去,他們會怎麼想?”“我們到底想做什麼?我們是否需要去打擾它?”......

...

本期節目中,我們繼續看到了《一路前行》的重要創新——作為“過程”的叙事。傳統的節目設計大多是作為“結果”的叙事,摒棄掉節目紛繁複雜的設計過程,最終呈現于觀衆眼前的往往是最為精彩的瞬間“凝練”。類似于《一路前行》中的這種“拍”與“不拍”的糾結可能是擱置于幕後的。但《一路前行》卻在作為“過程”的叙事中重塑節目的推進。

與第一期節目相同的是,第二期繼續展現“過程性”,節目大篇幅還原了三位環保行動者和導演交流的過程。節目不回避攝制團隊和環保行動者對于行動方向和其“本質”的拷問、分歧。

在筆者看來,恰恰是這種“行動”叙事的推進方式,得以将對“原點”的反思更清晰地呈現于觀衆面前,更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思考與屏幕前的觀衆“共享”,形成思考的“交彙”。與其說這種叙事模式是一種“另辟蹊徑”的創新,不如說其進一步的意義在于反思環保公益節目的初心。

3

感知的真實

用真摯感受赢得價值的認同

對可可西裡最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考量,節目中,三位嘉賓最終決定放棄進入無人區,出于他們對于生命和大自然的敬畏,也向觀衆傳遞“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的節目核心價值。為了不被外界幹擾,呈現真實狀态,選擇“不去打擾”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示範”作用。而通過對這一過程的還原,也将行動者們的心理活動過程展示于熒屏中央,讓觀衆們深刻感知到可可西裡自然生态的脆弱、平衡穩定的生态環境的可貴。正如胡歌所言:“更重要的是要讓觀衆去了解可可西裡自然生态的規律”。

...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增強全民生态環境保護和生态文明建設行動自覺,每個人都是生态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一路前行》充分發揮公衆人物的榜樣作用,讓環保理念得到最大化傳播。而節目中三位環保行動者零片酬、純素顔、日常化的拍攝也足以看出節目難得一見的誠心誠意,這種理念傳播的終極“嫁接點”便在于感知的真實,讓觀衆即使“不在場”,依舊能感同身受。在此基礎上,更巧妙的設地向觀衆傳達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理念,用最真摯的感受去赢得價值理念的認同。

...

而節目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也有助于引導全社會建立生态文明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和行為認同,喚醒民衆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信與自覺,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風尚,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凝聚廣泛社會共識。

除了感知的傳導,《一路前行》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思考的喚起。節目末尾的“自我追問”便值得我們共同反思:“人在自然裡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人類在自然界要如何進退?要以何種距離和方式,和其他生命共生共赢?”這些追問不僅投向個體,更投向我們整個社會。從實際效用層面而言,節目不僅促使個體思考自我行動、群體行動的意義,更推動社會各主體形成協同力量,促成更多環境友好行為,以文立心,引導公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

...

如同可可西裡自由流動的水系一樣,《一路前行》靜水深流地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谛。在娓娓道來、循序漸進中,帶給人們深度的思考。

正所謂“不喧嘩,自有聲”。更為關鍵的是,以價值含量駕馭信息流量,《一路前行》所引領的創作理念對行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用創作過程的真實換創作者與觀衆溝通的真誠,再用這份真誠換來共同促成環保事業發展、生态文明建設推進的“真心”。或許,這也是《一路前行》得以在多圈層順利“破圈”的重要密碼。

從平台層面,環保理念的大衆化傳播讓觀衆感受到播出平台的社會責任感。多年來,縱觀東方衛視人文節目布局可以看出,聚焦社會議題,不斷進行題材深耕,在提高觀賞性的同時進行文化價值輸出,為大衆傳遞積極的精神價值是其一以貫之的平台使命。而《一路前行》的熱播熱議也再次表明上海台除了向行業輸出批量優質内容外,還不斷提升内容的社會意義,用可知可感的内容引導大家踐行公益,用真誠的姿态為社會貢獻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