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看完電影後震驚于張愛玲風格大變,火速找了原文方才安心。張愛玲還是擅長滬港洋場中女性的悲劇,原文中易先生不見得多愛王佳芝,從梁潤生到邝裕民,每個人都在給王佳芝靈魂的天平上壓上砝碼,王不是一個優秀的特務,她隻是一個學生、棋子、女人,她的動搖是愛的殘缺與情感的扭曲,她的愛卑瑣,也适配同樣卑瑣的易先生。
李安的改編有17年文學的味道,王佳芝在電影中多了幾分英雄氣概,由此易先生也比書中更有人情味。17年文學無法忽視革命,非理性的狂熱使電影于愛與不愛之外引出了曆史的深度。此外,王不是易的玩物,她的精明和對人性的刺探使易先生棋逢對手。印象很深的有王佳芝紅着眼怒吼她與易先生肉體的相互折磨,句句諷刺黃磊和邝裕民的懦弱不堪。在榻榻米上王佳芝為易先生唱歌一段,在床上他們環抱成環形針的一段,王不是因為那刻碩大的鑽戒動心,革命年代他們都在演戲,各自陰鸷而有手段使其命運已然纏繞在一起。王佳芝放走易先生走是被壓抑的反抗,她敢用死逃離不堪的人生。
易先生坐在空了的床上在想什麼,是王佳芝唱歌時自己掩面而泣的動容嗎?是起身離開太太們無休止的牌局的最後一次赴約嗎?總之絕不是張愛玲寫的那樣孤芳自賞“男子氣”。或許張愛玲塑造的易先生更接近時代的蒼涼,而電影中的易先生,尤其是梁朝偉充盈淚水的雙眼,讓觀衆忍不住慨歎。
P.S:扣0.5是因為書中很多玩味的細節沒拍出來,以及,霸王别姬是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