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過張律的《春夢》,《豆滿江》,《慶州》,《福岡》等作品,所以對《柳川》還蠻好奇的,這樣的電影居然有一天能在内地院線看到嗎?

相對于習慣了看到劇情和故事的觀衆來說,張律習慣于呈現一種狀态和感覺,區别是前者是精确精緻的,而後者是模糊的,有意而為之的模糊。

看過之後,非常不喜歡《漫長的告白》這個名字,對觀衆有着極大的誤導,遠不如《柳川》,甚至還不如叫《漫長的告别》。但是電影本身,還是有一點讓人,夢遊,念念不忘的後勁。

這本質不是一個愛情故事,是關于如何,經曆生活。

喜歡的七個瞬間

第一個觸動我的瞬間,是片頭鏡頭跟随立冬的背影,日光下鼓樓的鐘聲,這是現實生活中的飄渺一瞬。似假還真。

第二個觸動我的瞬間,是立冬聽到了居酒屋老闆娘并沒有唱出口的歌聲(注意此處老闆娘嘴巴的确沒有動),然後立冬吹口哨,坐在櫃台前,給老闆娘的歌聲合奏。

“心中的燈火熄滅之時
如同細雨飄落在港灣
婉轉憂傷的口哨
在充滿愛意的街道和小巷 流淌”

這首歌非常哀婉動聽,我去查了這首歌,完整的歌詞最後一句是:“鐘聲鳴響時,船要開了,搖晃着與悲傷的夢一起消散吧”

如果說秋柳是柳川這部電影的中文主題曲,那麼這首歌可以稱得上是日文主題曲,一切與電影剛剛好。鐘聲,燈火熄滅,細雨港灣,愛意流淌的接到小巷,歸于消散。

第三個觸動我的瞬間,柳川面對二十年素未蒙面的二人,第一句話便是:來了。不期盼,不驚訝,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面對不期而至,有着作為主人接受一切來自過去故人的姿态。這一點和最後在長椅上和立冬告别的淡定,也形成了互文。

第四個瞬間。起舞。探戈是二十年前立春教的,跳舞是立春邀請的。那有怎麼樣呢?
一曲探戈,立春開始回味青春。
但是鏡頭變化很妙,柳川從雙人舞到獨舞,過渡到享受跳舞本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根本忘記旁邊還有兩個人。享受當下,享受音樂,享受柳川夜晚空氣的撫摸。這個鏡頭視角的變化,讓柳川從一個被觀賞的客體,變成了自由的主體。音樂的鼓點節奏也非常美妙,又沉醉又清醒。

第五個瞬間,立春找柳川的第一夜。一改線性叙事,這裡導演小小打亂了時間線。一開始呈現的是中山大樹送柳川出門,柳川漂浮在“柳”“川”之間的船上。然後插入倒序鏡頭立春去柳川房間,然後回到柳川在船上迎來清晨。即,這一夜,大家以為的,并未發生。

第六個瞬間,柳川和居酒屋奶奶的對話後的台風。對話本身已經非常明白,女性之間有着穿越語言的了解。我喜歡的是談話結束後的“台風來了”。來到,離開。台風又抹掉了一切來過的痕迹。

第七個瞬間,是坐在電影院,看着出來的字幕,聽完磁帶裡的“oh my love”, 聽着片尾音樂看完所有鳴謝,還沒起身的觀衆們。這是對同一場夢遊的默契。

有情還是無情?

對于二十年前柳川的離開,立冬以為是因為自己年少魯莽,摸了柳川的胸。立春以為是因為自己泡了其他的小姑娘,柳川傷心離開。而實際上是,柳川的母親受不了丈夫的背叛,帶柳川遠走倫敦。

當立春和立冬都在柳川時,立春扮演那個吊兒郎當的角色,像年少時候一樣,無處不想開屏,吸引柳川的注意。而立冬束手束腳,像個多餘的人,隻在掃興的時候有存在感。

當立春離開柳川回歸北京的現實生活,立冬卻又仿佛變成了立春。立冬開始叫柳川“川兒”,開始像立春一樣把男性的惦記說出口,探尋哪些男人想“泡”她。開始冒犯。

說立春和立冬是兩兄弟吧,北京的老朋友都覺得不像。但是暴露内心的時候,又仿佛是一個人。

立春愛柳川嗎?用他的話說:“我也有過浪漫的愛情啊”。注意,是有過。他對柳川的種種開屏行為,更多的動力并不是所謂的愛情,而是死魚又陽痿的中年,對自己青春的渴望。不行很久了,大概率認為是自己老婆的問題,希望在他鄉用青春記憶的刺激,找回行的感覺。

立冬愛柳川嗎?我想大概率是愛的。或者說,是一種“惦記”。從小做哥哥的跟屁蟲,看着哥哥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自己永遠隻能旁觀。二十年後來到柳川,也隻能看着哥哥和柳川起舞,自己一個人想象和柳川跳舞的感受,看着哥哥兩夜去柳川房間,等哥哥走後,學着像哥哥一樣,對待阿川。在自己生命的終點,也希望給自己的惦記,找到一個落點。就像一架快報廢的鋼琴,希望奏出最後一個音符。

柳川愛誰呢?
柳川說,年輕時候,喜歡立春“不負責任的随便,帥帥的”。居酒屋老闆娘說,等人不喝酒,喝酒不等人。柳川更像是一個喝酒不等人的人。她想要,就要了,想喝酒,就喝了,她喜歡不負責任的随便,她也不需要任何結果,不承諾任何時間。

柳川是一個拒絕羁絆的人。

對于這種旁觀者的體驗,她有時候覺得輕松,有時候又有懷疑。當她對立冬講烏鴉的故事,她是戲谑的,笑着的。當她給居酒屋老闆娘烏鴉的故事,她喝了酒,說出了自己的無措。好在老闆娘告訴她:

女孩子的生命力是和大地連在一起的,沒有了年輕時候圍繞的男人,竟然也不會孤單,有更多的事情想去做,整個世界像瑰麗的玫瑰在眼前展開。

很多觀衆覺得頻繁聽到“上”,“泡”,“睡”,會覺得很冒犯,油膩,亵渎了愛情。
但是柳川會覺得冒犯嗎?其實,她是能感知的。她為什麼沒有反應?因為她,不在乎,沒有期望。觀衆在期待美好的愛情,無論立春立冬都得有點除了上床之外的惦記吧?

但是柳川沒有期待。不在乎這兩個人為什麼來着,沒有問過,不在乎他們的生活近況,也不在乎他們的真情假意。從來都是立春立冬問柳川的生活。
柳川,從不發問。甚至面對立冬以為她和立春再次睡過的誤解,也懶得解釋,一笑而過。也是這裡,說明了她對立冬不是愛情。甚至懶得去解釋一個在愛情關系裡顯得緻命的誤會。

她接受不期而至,也接受不告而别,甚至無需送别。

到最後,一年之後的北京,她終于因為立冬去世回了北京一趟,在北京寒冬的晚上,告訴立春,立冬和自己有過的一切過往,一個人打開立冬留下的磁帶,裡面是立冬偷錄的清唱“oh my love”。

這是愛嗎,是也不全是。立冬立誓,要抹去自己一切的痕迹。但是人類畢竟還是有一些證明“我來過”的本能,在柳川多次否認他們共同記憶之後,還是想留下一個錄了清唱的證據。

男性和女性

有些觀衆說這部電影男凝,直白油膩台詞帶來的冒犯感,讓觀衆不适。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部電影呈現這些的動機并不是取悅男性。相反,某種程度上扯下了體面的外衣。
如果帶入片中男性角色看,沒有人會開心。男人不希望自己形象是立春,也不希望自己是立冬。中山大樹?也不行。渴望愛情的女人也不希望自己的戀人是這三個人裡的任何一個。《漫長的告白》不是愛情片,不适合情侶看,更像是愛情勸退片。
某種程度上,我會感覺導演對男性有着某種“惡意”,當然了這隻是在現在主流叙事中無限強化男性的表達中,相對的态度。其實導演隻是比較“現實”。
男性在一起,哪怕兄弟之間,都會有大量的性話題。兄弟之間,都有性吸引力和能力的比較和壓制。嘴炮,都有優先權。談論女人,如此粗鄙,如此自大,到底為止也就算了。更諷刺的是,立春一個處處自诩泡女導師的人,居然陽痿。居然在第一夜不行的情況下,為了維持自己的浪子人設,還會去柳川房間第二次。還要求阿川不告訴自己弟弟。多麼可笑。
相對來說,說出“你是我的故鄉”的中山大樹,已經最接近體面,然而他也有自己荒唐的過去需要彌補。

如果帶入片中女性角色呢?這電影說,男人幼稚,脆弱,荒唐。不管男性如何盤算,女人反過來旁觀一切,心知肚明。男人的一生把找尋女人(不管是柳川還是女兒)當做自己的目标,而女人會離開,會成長,會享受孤獨,會擁抱生活本身。

奶奶勸喝醉的中山大樹的時候說:喝酒就不要等人,等人最好不要喝酒。男人啊,醉醺醺的。而女人,獨自喝酒,獨自唱歌,獨自遊蕩。

看了張律一些映後交流,他說,這幾個男人,一個都不要選。所以張律帶入的,是出走的女兒,是審視旁觀的柳川,是擁有整個世界的奶奶。

最後,在網上還看到一些其他觀衆給到的線索。期待了解日本的觀衆們來解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