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完了呢
本來是很想打五星的,少一顆星的原因是覺得結局是一個敗筆:re的死促成了另一種“大團圓式”結局——耗費大半生證明自己是被愛的人終于完成了證明,靠孩子維系的婚姻關系也好像有了一絲轉機,每個人都完成了對愛的追認并且後悔…
結局就該停在re告訴簡她其實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也算是對前面“量子糾纏”的回應。看上去一切都是偶然,但其實也是必然,很多關系就是命定的就是有緣分的。
覺得很觸動又意想不到的地方是,簡問re“你害怕我走嗎,還是怕突然見到他”re告訴她“怕自己來不及化妝”
真希望更多的劇都能把人物塑造得立體一點,不要扁平得隻剩毫無保留的好和毫無顧忌的壞。比起“彼岸之花”這個名字我還是更喜歡“不夠善良的我們”。因為現實裡的人也都不夠善良啊,人性裡本來就有無法言說的、幽暗的部分存在。不能把這部分掩飾過去然後藉電影/電視劇告訴觀衆:你要去成為一個絕對善良的人,這不是很反人性的嗎?就是因為我們都不夠善良,都不夠純粹,所以良善的部分才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要學着去成為更好的人。
還有覺得人物塑造很成功的地方在于,怎麼看我都更喜歡張怡靜,但最後多少理解了簡慶芬。生活裡總有人就是要去争取、去為自己想要的結果付諸行動,并投入日複一日的生活,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按理說有所收獲的怎麼說都是那個沒有選擇放棄的人,其實并沒有。
還想說說最後那條信息,“我很愛我的老婆。”不知道為什麼,我隻想到了一句話:有時候,婚姻作為一種枷鎖可能是必要的。他沒有說“我不愛你了”或“我很愛她”,而是用一個模糊的稱呼代替了具體的姓名。我多多少少贊同何瑞之不愛任何人的想法,但至少他算是一個有責任的人吧。能做到這一點也很不容易,而且處在他的階段,可能學着找到合适的生活狀态比找到愛的要義更重要吧。
在看劇之前,去年的四月份就很喜歡《芬蘭距離》這首歌,現在最喜歡的還是“如何愛/你才相信/這不是意外/這不是慷慨”
最後,台北太美了,要是有機會能一個人去轉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