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是濱口入門作一點沒錯,最大的特征是方法論(學習模仿成果)的慷慨展露(也因此免不了暴露設計感),滿足了小體量框架内部樂趣的豐富度,輕而易舉的驚喜、好看。
2.不同于《駕駛我的車》以強實驗性形式耦合強設計性文本,本片是以形式和内容的雙重匠氣聲張“偶然與想象”,且不論謀篇布局的難易差異,輕盈的外觀下多少有些尴尬的偏差。
3.同時會意識到三段式之間的體系性欠缺洪的嚴密,隐性但不可或缺的。故事一對洪的方法論進行了最淺層直白的套用,算是有效。而故事二,不論祛魅與否,結尾都應延伸出更多義的空間,洪往往采用單個鏡頭語言高效地達成,不要求濱口的電影化程度達到這一層級,但他補充情節(再相遇)的次級策略顯然不夠奏效還暴露了破綻。
4.濱口的簡潔方法無疑加深了很多人對他調度能力的質疑,還是認為略為偏頗。他确實更注重也依賴語言(言談的内容和意義),僅靠“場-境-人”不經意間的變動帶來偶然的情境延伸,而不是均質高密度的複雜策略。但,本片的演員調度很有趣了不是嗎?故事三的電梯調度再現《夜以繼日》的神奇魔法。
5.關于言談的内容和意義,此處複制粘貼九倉老師的批評:……較為認同,在電影裡,意識觀念的流露比言談的具體内容更為重要。電影需要言外之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