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打壓、尖銳、逃離,這些在我以為隻會出現在東亞母女身上的形容詞,在《伯德小姐》中同樣出現在了被我定義為是陽光教育的西方社會中。并在爛番茄上獲得了超高的評分。這一切變相的告訴我,這似乎不僅僅是東亞所存在的問題。
伯德和我有什麼共同之處?
我們都出生于一個國家的小城,一個大部分人毫不知情的五線城市。當别人問我來自哪裡的時候,隻有說省會城市,别人才可能知道我在哪。
我們都和母親之間存在着撕裂般的對立。
不夠富有的家境,開着不夠體面的車,聽到最多的話是拒絕,那是有錢人的生活。
同時我們不合時宜的生長出了一顆向世界的心。
我們都别扭的試圖隐藏自己不夠出衆的家境。
“就在這下,我自己走過去”
“那棟最美的藍色别墅就是我家”
我們都試圖讓家庭掏空一切,隻為我要站的更高,看得更遠的一己私欲。
直面自己的黑暗是困難的。
整個觀影過程,我一直在思考這部片子最後落腳點會在哪裡。
我渴望他告訴我一些東西,告訴我這樣一個和我如此相似的女孩最後會走向哪裡,會有一些什麼驚人的成長或成就。
但這部電影它沒有,它以我想不到的方式收了尾,它沒有告訴我伯德所奮力追求的走出去是對的,它同時也沒有告訴我伯德最後回到了小城和家人身邊,它僅僅展現出伯德離開家後開始想念他的母親。它甚至都沒有告訴我他們母女中到底是誰在先用錯誤的方式相處,以至于造成了她們今天的局面。它也沒有套路似的為我展示他們某一刹那的互相原諒與和解。
她們就如此突兀的愛着和恨着。
于是我開始思考,是否我們母女從始至終都無法達到某一刻的和解?
我們都被生活壓迫的把愛變得扭曲。你說我不是個好母親,我說我的母親隻是個會家暴的酒鬼。我們總是自私的考慮我想要什麼,卻從沒考慮過對方經曆過什麼。我沒考慮過你母親是如何傷害你,而你已經盡力在做好我的母親,你也沒考慮過我多在意你,以至于希望你能看見我的好,希望你能夠喜歡我這個人,而不隻是愛身為女兒的我。
她們隻能一邊互相怨恨對方毀了自己的人生,一邊在關鍵時刻哪怕掏空自己來愛你。這種相處模式似乎比某些大團圓更加真實,和現實中的母女一樣,不會有互相和解的一天,也不會有失去愛的一天。
我和伯德都曾經以為,走出去就能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但當我們真正踏出去那一步的時候,滿腦子卻是對故土的懷念。我們似乎都在過着一種錯位的人生。
待在小城,擁有家人朋友的時候我們渴望更大世界的繁華與開闊,我們沒有一刻在享受自己身在小城所帶來的那種熟悉的安心。但當某一天我們掙脫束縛,真正走出去的那一刻,卻茫然地站在大街上,回想起自己在小城中那些歲月。我們開始想念曾經瘋狂想要擺脫的一切。
這時我才反應過來這部電影它似乎從來就沒有準備向我們講述什麼是對或錯。
走出,愛恨,青春,失去,得到,矛盾
這些僅僅是我們人生存在過的痕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