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重看。一種新的電影可能性,再一次将電影與Medium Specificity聯結起來--它給了我們再次回到電影院的理由,因為在電影院裡,這部電影才有存在的可能。并不是因為所謂老套的“迷影情結”,而是因為隻有電影院才能夠展現高清數碼攝影如此細膩的質地,而最後一幕,我們也正是因為兩種不同質地,同時也是不同年齡的影像的張力而被打動。最喜歡養老院的那場戲,因為我們過于清楚地看到了衰老,同時,機位的重複(比如Juilo的住所)因為每一次fade in/fade out(或許采取片名的隐喻--fade in/fade out代表着我們閉上了眼睛,又張開了眼睛)之後迎來的含蘊着過量細節的影像而得到消解,因此我們可以說,一種嶄新卻又樸實的slow cinema誕生了,它不同于蔡明亮或者阿彼察邦,它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無趣。與fade in/fade out剪輯緊密相聯的是叙事的視點,呈現在銀幕上便是,幾乎我們每一次閉上眼睛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Miguel,外部的世界被節制地省略了。另一個問題便是,無論是李安的《雙子殺手》還是《閉上眼睛》,為什麼超高清的數碼攝影機總是對準衰老的面孔?好像我們擁有高分辨率的目的,隻是為了看清楚那些滄桑面孔上的褶皺,這種清晰,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一種年輕,與滄桑的面孔與建築之間的張力,究竟來源于何處?或許這種清晰-衰老之間的張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應着一種無奈與諷刺--這樣的電影終究無法将觀衆帶回到電影院,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奢侈,用昂貴的技術去拍攝生活的無趣。(另一個冒出來的問題是,當銀幕上呈現出來的是比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更清晰,同時也是比之前的電影更接近我們生活樣貌的影像時,電影的性質,或者說更細微的什麼,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