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還是有書籍》

第一集 我們的圖書館

▶️版本目錄學 沈燮元 南京圖書館 版本鑒定+編目

“買書如交女朋友,沒有成功不要亂講,一亂講就不成功啦”

黃丕烈(黃跋)

“天堂應當是圖書館的模樣”(博爾赫斯)

▶️顧曉軍,國圖圖書管理員,自學14種語言

《伊利亞特》、《格薩爾王》、《朱麗葉與羅密歐》

▶️僧人久美,建立公共圖書館

第二集 成為漫畫家

▶️《镖人》 許先哲 每天一動不動畫十幾個小時

▶️《黑血》趙佳

▶️自媒體 匡扶

第三集 詞語擺渡人

翻譯是持續擦亮世界的過程

▶️馬愛農,翻譯《哈利·波特》,人民文學出版社,被《綠山牆的安妮》打動,爺爺是引導者;和妹妹馬愛新一起翻譯《哈利·波特》。也翻譯過一些嚴肅文學。

▶️包慧怡,青年譯者。《愛麗兒》普拉斯遺作,包慧怡用了七年翻譯,随身攜帶鋼筆手稿;還翻譯了不少女性詩人的作品。

????“忘我而無用的專注”,在專注中是對時間本身的一種克服。她本人的詩歌寫作與翻譯同時開始。

????翻譯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細讀。集創作、科研和翻譯為一身。

▶️楊武能,德語翻譯家,《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魔山》、《格林童話全集》。幾個夢想均破滅;社科院研究生,40歲;《魔山》一開始是四人翻譯,20年後66歲到德國重譯《魔山》。60多年堅持德育德語翻譯。

第四集 出版人的日與夜

▶️讀庫,張立憲,智能分撿系統。白天是企業家(商人),晚上是編輯(編《讀庫》和将要出版的書)。36歲,最年輕副總編。《讀庫》是與熱點無關的,2005年第一本。最初十年,隻有一個專職人員就是他自己,“編輯中心制”發揮到了極緻。打破行業規則——自營直銷,行業内獨一無二;六次搬遷庫房,最終定在江蘇南通。“必須要讓每本書都是最值得我編的。”

出版人,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找一個出路。(解說詞)

▶️楊全強,“出版界的吳彥祖”,文獻情報學。引進了鮑勃·迪倫的自傳;引進了很多介紹外國音樂的中國版。目标:做出像“漢譯名著”一樣影響幾代人的經典。“上河卓遠”系列被迫停業。成立“行思文化”,重新出發,民營出版陣地,短跑賽道。(第一季範晔也有鏡頭)

▶️塗塗,雲南大理。曾是《新京報·書評周刊》的主編,十多年都在做評價他人的作品,掌握話語權。辭職,創立“樂府”。“有的時候需要往回看。”兩年内隻出了2本書。《秋園》,楊本芬。和十幾個編輯分散在各地,手頭有100多本書同時進行,甚至還在見新作者;選擇的多數素人作者。

第五集 文學現場

▶️班宇,從古籍圖書編輯轉變為青年作家(沈陽人)。《冬泳》,東北老工業區,鐵西工人村;《肅殺》、《盤錦豹子》;幾乎同時,東北文化席卷全國。喜歡搖滾樂,寫樂評,寫文字有音樂的節奏和韻律。

????{幾句解說詞寫得很不錯: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漿,帶着濃縮的生命記憶,飽滿赤城,和盤托出,生活是他與生俱來的痛苦的财富,而寫作是對自己經曆的質問與回答。時代的浪潮被一個個具體的人所吸收成為命運,成為文學。}

▶️梁鴻,人大教授,作家。河南省梁莊,湍河。《中國在梁莊》,父親帶着她一戶戶人家走訪;梁莊,外出打工者與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梁莊是最近三十年被消滅的中國40個村莊的縮影”(溫鐵軍)。《梁莊十年》涉及了女性的問題。

▶️呂德安,“第三代詩人”代表,畫家。鄰居唐明修;34歲在福州一起和唐建房子,陶弟幫他蓋房子。他的生活和詩歌是雙向流動的。如今在福州和西雅圖兩地工作。《旁晚降雨》

第六集 從紙上到路上

張辰亮(博物君)、楊潇和塔可

▶️張辰亮籌措科學版《海錯圖》,海鮮市場現場考證。“我就是他(聶黃)等待的人”,中國的海洋文化的展示。

▶️楊潇,曾經的記者,湖南停雲樓《重走》湘黔滇旅行團;益陽,西南聯大時期學生采風、攝影。寫書,智力的樂趣、記憶的倫理性(記憶不會被碾平)。“過去十幾年裡過得最滿意的三年”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梅贻琦引用《左傳》)

????“因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使他有信心在國家危機萬伏的時候,不悲觀、不動搖;在别人歎氣空想之中,切切實實從事于學問。”(陳夢家給胡适的信)

▶️塔可,以攝影詠古的當代藝術家,“古墓派攝影師”。探尋《詩經》,曆史迷霧重重,現實面目全非,《詩山河考》。持續了4年,拍攝了上萬張照片,多拍攝于陰天。

碑刻和拓片,金石學大家中最感興趣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