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年代劇、上年紀的角色演不好、不像、不是那麼回事,就在于編劇、導演、演員都沒到年齡,沒到年齡寫年代劇就隻是憑記憶但摸不到本質、無法抓到那個時代的‘魂’、無法體會那個年齡的‘神’。
其他經曆都可能比旁人早經曆而提前成長,有些可以通過想象來感同身受,唯獨年齡對任何人任何演員都一樣,就是無法提前理解。
青年演員演老年人演得‘好’的角色,往往是老年人思想行為沒有大的改變,依舊遵循之前的來演(比如《無悔追蹤》裡29歲的王志文飾演的老年馮靜波),而非體現青年/中年→老年心境的轉變,這幾乎做不到,誰都一樣。
隻有編劇到了歲數才能就是老年角色,隻有導演到了歲數才能抓住老年角色的‘神’,才可能把沒到年齡的演員調整成心中的樣子使他做到‘神似’;隻有演員到了歲數才有可能‘形似神也似’。
金庸老年喪子之後修訂年輕時的書就說:“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說的就是編劇不到年齡,寫不出真實的老年角色。
所以這部劇和角色,都不可能封神。
吹太過了對演員并不好,且每個演員都不會适合所有角色,所謂‘挑戰演技’之類,始終是形似神不似, 隻有自己的一部分就是那個角色,才會神似,神似形不似依舊好看。
王志文說:“我希望我的每個角色都是我自己。”這不是自大而是實在,因為不是自己就演不像,因為大部分角色需要演員自己去找出‘神’,你抓不住演得就不像,就會成為自己的遺憾。
《我的大叔》的導演因為抓住了李至安的‘神’,所以對iu的調整很得當,iu外形也符合,所以李至安演得好。但iu不是李至安或者說李至安不是iu的一部分人格,她自己也說不像她。 所以,這是幸運,不需要自己琢磨角色,可怎麼會每次都幸運呢?
所以我不懂iu這兩年演繹路線的選擇,總是在挑戰角色挑戰演技,可能不是科班出身的她用這種方式逼自己學習吧,加上這部劇也是《我的大叔》的導演,有了信心就拍了。
但一直找适合自己的角色緩慢成長反而會讓演員成為專精某類角色的大師,而非六邊形戰士。
探讨劇和角色演繹,并非針對iu,而是針對所有人。
如果人粉而非劇粉不同意,我隻能說我曾經也喜歡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