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在國内被嚴重誤讀了。
我注意到很多答主提到,影片裡很多向希特勒行禮的打碼人物是真實的路人而非群演。也有很多答主将片中的采訪片段形容為“僞紀錄片”。
事實上,那些未打碼的也不是群演。采訪片段也是真“紀錄片”,而不是找群衆演員演的。
該電影其實是紀錄片和劇情片的混合态。涉及到推動劇情的部分是專業演員腳本演出的,而不涉及劇情推動的部分則是無腳本的真實采訪。
也就是說,電影前半段希特勒環遊德國,那些德國民衆接受采訪的片段都是非腳本拍攝的。采訪中出鏡的都不是演員,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德國人。他們清楚自己在說什麼,也清楚自己在面對一個正在扮演希特勒的演員。
本片這種真假混雜的創作手法來源于《波拉特》。但《波拉特》劇組由于法務方面的不謹慎,大量使用未經被攝者同意的采訪片段,因而遭到至少七位被攝者起訴(未來可能更多)。
本片導演韋恩特吸取了《波拉特》的經驗,特别注意了法務方面的問題,影片放出的采訪畫面全部得到了被攝者的同意。事實上,他們采訪的完整時長達到了300小時,但是成片裡隻放出不到20分鐘。
即便在主線劇情部分,本片也有一部分是半腳本的。例如電影中那個失敗男制片人組織了一堆寫手寫政治笑話,試圖靠政治紅線扳倒女制片人的情節。
那些寫手都是真的寫手,而且拍攝前不知情,他們真的以為自己隻是在寫突破底線的政治笑話。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5/oct/06/hitler-look-whos-back-director-david-wnendt-interview
http://berlinerisch.com/blog/2016/04/05/look-whos-back-writing-jokes-hit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