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戛納的第一部觀影,總體上其實我是喜歡的。

越戰記憶,同性題材,勞工,煤礦,偷渡,家庭連結,潮濕的雨林和村莊,隐晦地宣洩,呐喊,東亞質感很足的一部片,模仿做得不錯,但實在是有缺陷。

從拍攝上講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拍得出彩。配樂,聲效,鏡頭角度和移動,場景調度,色彩和顆粒感,視聽語言做得精妙,我實在是太吃這一套東南亞味,太喜歡。影響最深的是揮動鋤頭的頻率逐漸統一,前後景深的變化,失焦與聚焦,交疊和分離,換景最後一錘落在戰争遺留的地雷上,金屬碰撞的聲音刺耳尖銳,就像那個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和永遠無法交流的夢魇。

内容上,銜接拍的太巧妙。在暗無天日的礦洞裡挖煤,在潮濕可怖的雨林裡掘屍;被裝在塑料袋裡渡河,又或者在集裝箱裡跨洋偷渡。在地底礦層上交媾,手臉都是黢黑的碳灰,在彼此臉上留下痕迹,軀體背後閃爍的石塊像黑夜裡的星點;在集裝箱裡赤裸相擁,飄飄蕩蕩在永遠看不見盡頭的海面,氧氣稀薄,以為再次開門就是自由的歐洲大陸。

感慨電影名字起得太好,心靈與實體,過去與未來,幻想和現實,一切都被荒誕地生硬地攥緊在一起,在一場又一場的雨水裡模糊到失去邊際,像被雨淋濕的蜂窩煤蓋上一塊廉價的塑料布——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覺,想要回來的人永遠地死在戰場上,想要離開的人永遠逃不出去。

情節上還是有過渡的拖沓和混亂,元素太多以至于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反而錯失了其中那麼一點的閃爍的情感元素,可是那一點是那麼深刻隽永,那麼深入人心。

想走的人下過無數次決心,但摩托車繞着你轉了一圈一圈,沖進海裡的樣子好像殉情。最後最後,粗重的喘息卻還是落在你耳邊,赤裸相擁,吞下你肮髒醜陋的污垢,兩個人永遠留在那個四四方方集裝箱裡,輕飄飄落下一句“I am already homesick”,如此精彩的收尾。

homesick這個詞,太值得反複品味。你懷念的是什麼,你渴望的是什麼,你迷失的是什麼,你銘記的是什麼。父親回來了嗎,洞穴坍塌了嗎,槍響打在誰身上,誰的血被誰舔舐?吹滅不存在的蠟燭,看着你漂亮的眼睛,最後一次,撫摸你臉頰。

潮濕腥臭的樹下,一切就像一塊廉價的塑料布。

(btw,真的沒人覺得演員很像劉烨年輕時候嗎…我幻視了無數次藍宇那張漂亮的臉,鏡頭一掃過去就覺得實在是美麗青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