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主創人員,參考了過多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為劇情設計出極為複雜的曆史背景,裡面牽扯到真實曆史上發生的很多事件。
所以,我有必要把本劇的曆史背景細細拆分,逐一說明。
一、韓國影視界王朝古裝劇的“小天朝情節”
對比中、韓兩國近一、二十年來的古裝影視劇和曆史題材紀錄片,就會發現一個特征:雙方對清朝的關注點、對女真人/滿洲人的勾描刻畫,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很多年前,互聯網社區論壇上曾經流傳過一句戲谑之語:
1644年清軍入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影視行業做出突出貢獻。
中國影視劇裡的清宮劇,長期以戲說娛樂劇為主。這類題材基本沒有古韻,無非是披古皮講今事。其次,這些清宮戲也不會突出民族特征與曆史積澱,打民國初年曲藝評書行當就出現的《永慶升平(康熙微服私訪)》、《君臣鬥》,直到最近二十年湧現的各種武俠、宮鬥題材,盡管裡面是到處清朝服飾、清人發型和滿人皇帝,劇情卻都是一些迎合時下娛樂口味的故事。
但是韓國近年來的“(李氏)王朝古裝劇”,其中涉及到清朝的内容,大都集中于建州女真崛起,清朝兩次東征,清朝與朝鮮建立宗藩關系這段曆史時期。在今天的韓國,除了一些曆史學專業研究機構以外,那些很有影響力的媒體機構和文化組織,也長期向社會公衆傳播“朝清戰争、朝金戰争”的概念。
娛樂業和影視行業,是一個國家大衆通俗文化與流行文化的載體,反映出民間社會對曆史的價值判斷。
受到清宮戲、尤其是最近十年各種“宮鬥”戲的影響,清史是中國普通大衆最有興趣的一段曆史。17年秋,我陪朋友逛故宮,發現那些帶旅遊團的導遊們,解說詞千篇一律,都與當紅電視劇緊密結合,保持着平均每兩句話就蹦出一個甄嬛的風格。
中國大衆社會對清朝的印象,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後一個君主專制封建集權國家,是中國古代史的一部分。對于十五和十六世紀涉及到遼東邊牆外女真部落情況的清前史,反而沒多少人了解。
而今天韓國社會大衆對清朝的認識,則是東亞傳統的宗藩朝貢體系下,最後的天朝上國。
今天韓國的社會各界,是把這段曆史用“馭胡”、“事大”兩個階段進行切割,用一分為二的視角看待:前者着意于李氏朝鮮和女真部落建立宗藩鄰屬關系的“小天朝”,後者着意于李氏朝鮮和清朝的宗藩關系。
建州女真崛起與明清戰争,正處于兩個階段的過渡期,更是終結第一階段和開啟第二階段的跳闆。動蕩莫測的局勢和掀天揭地的沖擊,必然給後世留下深刻的曆史烙印,也必然湧現出可供加工提煉的鮮明人物和可供挖掘演繹的精彩故事。
因而,今天韓國社會對清朝和滿人的印象,不是喜歡下江南還貪嘴愛玩的風流皇帝乾隆,不是評書曲藝段子裡微服私訪的康熙,也不是“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的雍正,而是三田渡的皇太極,是帶着長劍重甲兵侵毀六鎮的布占泰,是圖們江與鴨綠江的對岸、白山黑水高山密林深處的兀狄哈。
兀狄哈,即女真語weji的轉音,意為林中民族。李氏朝鮮習慣用這個詞稱呼女真族,帶有一定貶義色彩,意為“林中野人”
二、廢四郡、滿浦口岸、渭原危機
1、廢四郡
從朝鮮世祖大王李瑈在位後期開始(大緻明朝前期的明宣宗到明英宗時期),朝鮮也發生了和明朝永宣縮邊類似的棄土縮邊事件,即“撤除西北四郡”。
當初世宗大王在位時,朝鮮驅逐女真部落,在鴨綠江上遊南岸開辟了慈城、茂昌、虞芮和闾延四郡,修建堡城和沿江行城,派駐邊軍。因位置偏僻,高山相阻,糧食補給和人員調動困難,四郡勉強經營二十餘年,在世祖大王在位期間先後放棄,邊民屯軍南撤。此後在鴨綠江沿線,朝鮮防守少數渡口。
在本片開頭和29~30分鐘,分别出現了地圖,裡面标出了廢四郡、滿浦、婆豬衛等地名或部落名。
在這裡我必須糾正一下:電影這兩張地圖裡出現的廢四郡,全都标在滿浦鎮的東方,鴨綠江中遊東岸。這是錯誤的。 “藩胡部落”的位置,同樣是錯誤的。
廢四郡是在朝鮮半島北部狼林山脈的北麓、蓋馬高原的西北側、鴨綠江上遊南岸。位于今天北朝鮮慈江道的北部和兩江道的西部,朝鮮國土的西北方。他們的郡治都緊靠鴨綠江上遊南岸,所以也有“江南四郡、沿江四城(郡)、西北四郡”等别稱。
慈城郡名字不變,今天依然叫慈城;
虞芮,是今天慈江道中江郡的土城裡;
闾延,是今天慈江道中江郡的中江;
茂昌,是今天兩江道金亨稷郡的厚昌。
圖示如下——
四個紅圈,就是廢四郡的郡治。如今的土城裡,已經是非常小的地方,在這張圖上都不标出地名。
我還用白圈标出滿浦、渭原,中國遼甯境内的渾江。這些地點同樣極為重要,在後文會多次出現。
2、滿浦。
滿浦屬平安道江界都護府管轄,他是朝鮮對建州女真實現軍事威懾、邊貿活動和私下外交往來的地點。所以滿浦即是軍鎮,還是口岸和邊市貿易點。
至于說“私下外交往來”,是因為明朝認為,建州三衛是向他稱臣的羁糜衛所,是明朝的勢力範圍,不屬于朝鮮的小宗藩體系。因此明朝始終反對朝鮮與建州女真來往,強調“人臣無私交”。但是鴨綠江上遊位置偏僻,還非常隐蔽,且遠離明朝遼東,雙方就算私底下來往,明朝也難以幹涉。
成化年間,明朝聯合朝鮮軍征讨李滿住,朝軍就是從滿浦集結出發;最後萬曆末年到天啟、崇祯年間,努爾哈赤和朝鮮宣祖、光海君之間的頻繁來往,也是通過滿浦實現的。
朝鮮廢四郡之後,滿浦就是鴨綠江沿岸位置最偏僻的軍鎮和口岸了,相當于明朝遼東的開原或撫順。
本片的情節和人物對白,也多次提到滿浦。
3、渭原。
萬曆二十三年夏秋季,建州女真多次越過鴨綠江,進入渭原郡刨采人參,與朝鮮沿江守持續發生多起沖突。當年八月上旬,渭原郡守金大畜帶兵設下埋伏,伏擊一群越境刨參的女真人,造成後者有27人死傷。
随後,努爾哈赤派出心腹中軍馬臣,作為建州女真的交涉代表,過鴨綠江到滿浦,向滿浦佥使提出懲處金大畜等多個要求,勒令朝鮮限期答複,揚言若得不到滿意答複,就興兵過江東侵報仇。
這就是渭原危機。
盡管本片沒有提到渭原,但是本片的故事背景,主要參考了渭原危機這一曆史事件。片中這個節度使大人,原型就是設伏殺死女真采參人的渭源郡守金大畜。
4、渾江。
渾江是鴨綠江流域最大的支流,也就是明代的婆豬江、佟家江。本片中的“婆豬衛”,原型是努爾哈赤的新建州左衛。
在明憲宗“成化丁亥之役”發生前,建州女真是以建州三衛的格局存在的。三衛的各自勢力空間如下——
李滿住的建州衛,主要活動在佟家江流域(婆豬江)。
董山的建州左衛,活動在位于五嶺以南的蘇子河河谷和大雅河河谷等地;
凡察和其子孫的建州右衛,活動在位于五嶺以北、蘇子河河口以外的渾河中上遊河谷。
但是在“成化丁亥之役”結束後的一個世紀,建州三衛的格局就逐漸被打破了。晚明萬曆十一年年後,隻有努爾哈赤擔任首領的建州左衛。
萬曆二十三年渭原危機發生時,沒有建州衛、也沒有建州右衛,隻有新建州左衛。努爾哈赤就是新建州左衛的首領。此時他已經統一建州女真各部,還剛剛從明朝得到“龍虎将軍”散階勳職。他和明朝正處于互相欣賞、互相利用的政治蜜月期,雙方關系很融洽。
努爾哈赤當時已經統治有數萬人口,是遼東近邊女真強盛的部落,他不太可能親自出征。片中那的婆豬衛首領,也是主要是虛構出來的。
二、小天朝,六鎮藩胡、水上部落
1、小天朝
高麗和朝鮮,在曆史上向中國的宋遼金元明清等政權稱臣,是中華帝國“家天下”宗藩貿貢外交格局内的重要藩屬國。
但高麗和朝鮮,也在圖們江和鴨綠江流域,對女真部落長期經營自己的小天朝、小宗藩。
本片女主角的父親,就是向朝鮮效忠的女真小部落首領。
在真實曆史上,相似的事件和人物非常多。比如說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朝鮮任命童清禮為使節,前往建州衛交涉打探。
童清禮就是朝鮮的“向化女真”後裔,其祖父為猛哥帖木兒的胞弟于虛裡。明初永樂年間,猛哥帖木兒接受了明成祖的招附,棄朝投明。于虛裡這一支族人沒有接受明成祖的招撫,堅持向朝鮮效忠,接受朝鮮太宗王除授的官職,後代子孫與兩班貴族通婚,成為朝鮮的女真歸化人。
2、六鎮藩胡
六鎮藩胡應該不用詳細解釋了,簡單說兩句:
元末,斡朵裡、胡裡改等部女真部落從牡丹江流域南下,進入圖們江下遊兩岸活動,随後與高麗/朝鮮發生接觸,雙方即有沖突,還達成由李氏朝鮮主導的小宗藩關系。但是不久的永樂年間,明成祖執意經營圖們江流域,阿哈出、猛哥帖木兒陸續接受明朝招附,成為女真建州衛。之後,建州女真和朝鮮的關系急劇惡化。朝鮮采取武力驅逐建州女真。
到了明宣宗時代,明朝又實行大幅縮邊棄土政策,明宣宗不僅放棄努爾幹都司,也從圖們江流域退出。朝鮮采取在圖們江中下遊南岸沿線修建堡城要塞,徐徐推進的方式,迫使建州女真陸續西遷到佟家江和渾河流域。
但是建州女真西遷後,圖們江流域還有留下大量女真小部落,這裡面既有建州女真的留散部落,也有陸續從牡丹江、烏蘇裡江南遷而來的新部落。
朝鮮在圖們江中下遊南岸修建了六個要塞軍陣,形成沿江防禦體系,就是“六鎮”。滞留在圖們江中下遊流域,向朝鮮稱臣入貢的女真部落,接受朝鮮授予的官職,他們就是六鎮藩胡、城底藩胡,也泛稱“瓦爾喀女真”。
西北四郡與圖們江六鎮,圖示如下——
在長達二百年的時間内,因諸多藩胡分布在圖們江流域。在六鎮等地,他們與朝鮮鹹鏡道邊民同處、通婚,因此鹹鏡道六鎮一帶,形成一個特殊的文化氛圍。
當地朝鮮方言大量吸收女真語詞彙,形成“六鎮話”;當地邊軍邊民,也充斥歸化女真人或通婚而生的女真/朝鮮混血後代。
萬曆二十三年後,努爾哈赤加快了東進的步伐,從平安道和鹹鏡道吸收了大量瓦爾喀女真人和鹹鏡道朝鮮邊民
本片中女主阿信的父親,頭上沒有結辮,而是束發盤髻,這是他向朝鮮效忠,表達向化之意。
即便如此,在高麗/朝鮮在“禮教之邦”的優越感作用下(朝鮮尤其看重“事大、崇儒”),無論是上層兩班貴族,還是普通民衆,都普遍把女真、蒙古、契丹等被胡人視為蠻夷、兀狄哈(林中野人),是一貫加以歧視的
3、水上部落
水上、水下,是指一條江河的上遊、下遊。
水上部落,就是在一條江河上遊地區活動的女真部落。
在本片中,通過阿信的父親的對白,可以判斷,這是一個生活在鴨綠江上遊沿岸,靠近廢四郡的小部落。
在萬曆時代,女真部落之間的生活/生産方式,差異巨大。
建州和海西哈達等遼東近邊女真,已經完全轉入農奴制農耕經濟和馬市貿易經濟;烏蘇裡江的野人女真則還是漁獵經濟。
至于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的水上部落、水下部落、瓦爾喀女真等等,則處在邊市、漁獵與農耕混合的生活方式。主要原因,是生活環境及不穩定。
多山多雨的長白山河谷缺少耕地,來自朝鮮的征讨和部落之間頻繁的仇殺活動,使一些小部落必須不斷遷徙。
人在哪裡,就是哪個部落。女主阿信的部落,今天在鴨綠江上遊生活,就是水上部落;
明天遷徙到建州投靠努爾哈赤,就是建州女真
後天由遷到圖們江會甯,想朝鮮官員進貢求官,就又成為城底藩胡。
三、女真東進運動
1、“女真滿萬”
女真滿萬,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有人會說是在努爾哈赤時代。
錯了,在萬曆前期,以海西哈達、葉赫為首,已經具備了滿萬的實力。
嘉靖末年,明朝對遼東女真采取“東夷長”代理人政策,即物色有一定實力、且願意和朝廷配合的女真酋長,讓帶代管部落,明朝則通過這位“東夷長”的效力,以極低的成本維持遼東邊塞的局勢穩定。
第一任龍虎将軍、哈達王忠/王台叔侄就是典型。
“東夷長”代理人政策,導緻晚明時代,遼東女真出現了第一波表現為争奪敕書的部落兼并高潮,湧現出哈達等大部落。
“東夷長”政策帶來的第二個影響,就是促進了遼東近邊女真部落,紛紛向東方發展,掙錢空後進入圖們江流域活動,控制當地的貂參産地,征服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的土著女真部落,破壞朝鮮的小天朝。
努爾哈赤先統一建州女真,又在萬曆二十一年的古勒山之戰中,擊敗葉赫為首的九部聯軍,随後從佟家江北上,征服朱舍裡部,開始進入鴨綠江上遊和圖們江上遊,也加入東進的大軍。
而在此期間,又發生了壬辰戰争。壬辰戰争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日軍沒有撤出朝鮮半島,而是在半島南端修築城塞,維護港口,與明/朝聯軍長期對峙。
朝鮮必須把他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南方,北方兩江防線空虛,這給女真東進運動提供了極大便利。
本片更為宏大的曆史背景,就是壬辰戰争和同時期的女真東進運動。建州女真不止向朝鮮滲透,還在向鴨綠江上遊和圖們江流域發展勢力。
建州、哈達、烏拉和葉赫,都争先恐後地向圖們江流域派兵,派出使節和Meyen,與當地土著女真部落聯絡。
Meyen,女真語中指小隊、隊列。遼東強勢大部落,向圖們江女真部落派遣Meyen,主要目的是去征收貂皮貢、賞ulin,采去軟硬兼施的各種手段,讓當地小部落向自己效忠。
本片27分鐘,阿信父親都司渡過鴨綠江,向長白山朱舍裡部民衆(朱舍裡,部落名)叙述猛虎殺死15個婆豬衛女真人這件事,那個插話的女真人和他身後的兩個随從,就是婆豬衛派來Meyen成員,他是來打探消息,監視阿信部落的舉動。
最後,我認為本片的背景設定,總體上來說,情急過于緊湊了
導演和編劇,給本片設計了極為宏大、複雜的曆史背景,參考諸多著名的曆史事件(相對于朝鮮曆史而言很著名,但很多事中國曆史書根本不提,少有人知曉)。但是本片隻有92分鐘的片長。
92分鐘,要推進故事情節,要塑造人物,在這種情況下,又使勁往裡面添加錯綜複雜的曆史背景元素。由此導緻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想說,都想表達出來,但什麼也都沒說透徹,隻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故事架構顯得有些散亂。
大緻就是如此吧。其他官員女真傳箭、信符等,在本片中也有表現,就不多展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