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伊始,尼姆介紹巴揚神,觀衆可以從中了解到,他是祖先神,屬于祖先崇拜的一種。祖先崇拜又是靈魂信仰的一種,人們認為靈魂不死,所以祖先的靈魂能夠保護自己。這種原始信仰可以追溯至氏族社會。氏族社會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逐漸壯大成氏族聯盟,即組成部落,繼而向方國、古國發展,另一個方向則是内部分化為家族和家庭。在這個過程中,與現實人間一樣,出現祖先等級劃分的問題:氏族共尊一個老大的靈魂,這沒有問題。但是組成聯盟後,哪個氏族的祖先當老大?同時,家庭和家族也會出現祭拜的祖先,萬物有靈,靈魂的數量可以無限,但是保護神的數量卻不能無限增加。在此期間會産生種種問題,包括祖先崇拜的對立、融合與定制,等等。人們最終隻能了解到固定下來的某一位或某幾位,拿我國舉例,炎黃是共祖,但每朝每代都會尊奉自己所謂的“始祖”,例如,漢朝尊堯帝,唐朝尊老子,同時,祭祖規則在不斷改變,有時是天子七廟,有時又變成祭不超三代。
在泰國,存在三種祖先崇拜,即家鬼、族神和英雄神:家鬼就是自己的祖先;族神則是整個村落共同的祭拜對象,超出了一家一戶的範圍;而英雄神屬于國家層面,指的是國王或某位大英雄,如果要類比,就如同我國的關公。巴揚神應該是族神一級,被整個村落供奉,但值得注意的是,靈媒尼姆稱,沒人知道他從何而來。那麼,巴揚神又有些類似于英雄神,即超出了血緣的範疇。如果存在着一種血緣的聯系,人們自然而然會将這類祖先神歸為善靈,因為祖先的靈魂肯定不願去傷害自己的子孫。但巴揚神與村民沒有血緣上的聯系,情況就很複雜,他的崇拜傳統也可能是某次征服的結果(就像影片中惡靈最後的屠戮),建立在久遠過去的暴力之上。後人遺忘了這一點,現今便不再将其視為入侵的邪神。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巴揚神對于村民的保護不是為了維系村落血脈的傳承,而是借助靈媒,實現自己被不斷尊崇的渴望。劇情的發展實則逐漸肯定了這樣一種推斷。
諾伊拒絕巴揚神附體,又改信了基督教,這是對巴揚神的公開反抗,結果,随後就嫁到了受詛咒的亞薩提亞家族,這本身很可能就是巴揚神所施行的報複。巴揚神需要靈媒家族實現交接傳承,尼姆沒有後代,而諾伊一支有兒有女,但兒子麥克自殺,就隻剩下女兒敏。巴揚神在懲戒諾伊後,仍然需要敏的身體作為通靈的容器,但諾伊不改初衷,也不希望女兒成為靈媒,而敏出于現代人排斥迷信的心态也拒絕接受神靈附體。這時,報複亞薩提亞家族的惡靈正準備進行最後的清算,他們同樣企圖控制敏。
在各方靈魂對于敏的争奪中,巴揚神敗下陣來,在敏的夢境和現實的山谷中,他都被斬了首。同時,惡靈向尼姆揭發了一段當年的往事,諾伊為了不做靈媒而讓尼姆穿她的衣服,并向後者的鞋裡放符咒,結果尼姆代替諾伊成為了靈媒。在影片最後,驅魔法師試圖如法炮制儀式:諾伊穿着女兒的服裝來誤導惡靈,将後者進入諾伊的身體容器内,進而将他們一網打盡。但問題是,如果當年諾伊的小把戲騙不了惡靈,這回也不可能成功,結果不出所料,附在敏身上的惡靈并沒有都被引開,否則她就不會有法力來模仿小孩子的哭聲了。同時引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這些小把戲騙不了惡靈,那麼顯然也騙不了巴揚神。但巴揚神當年放棄諾伊而選擇了尼姆,說明他有自己的計劃,而這個計劃很可能就是日後慢慢報複諾伊,或者讓諾伊自取滅亡。
尼姆的信仰随之崩塌,但并不隻是因為她發現自己可能壓根就沒被巴揚神選中,又或者被巴揚神抛棄,而是想通了這些神靈的本質。他們其實就是人間現實的映射,靠力量強弱來決定勝負,既然如此,她便沒把握堅信巴揚是真神,他就肯定能勝過惡靈集團,因而懷疑儀式能否達到目的。同時,尼姆也覺察出,巴揚神并不是純粹的善靈,如果巴揚神不是純粹的善,那麼惡靈也就不是純粹的惡,二者其實都是通過顯示法力來争奪信衆,或者利用果報來彰顯自身的存在。
尼姆最終的“神隐”衆說紛纭,我們的觀點是,在她死前,巴揚神和惡靈應是進行了最後一次交鋒,這從神壇的混亂狀态可知。而無力獲勝的巴揚神很可能與惡靈達成了某種協議,他讓出自己的勢力範圍,将村子交給惡靈控制,這意味着,巴揚神必須終結自己的村落代理人,而到此時為止,這個代理人其實還是尼姆,所以他帶走了自己的靈媒。“神隐”,從隐喻的意義上來說,是指靈媒的離世,但直譯的話,就是指神的隐退。
惡靈們勝利在望,可他們的靈媒敏沒有馬上發力,而是等到最後一支反抗力量聚集在儀式上,後者本想對惡靈一網打盡,但從結果來看,卻是中了惡靈的埋伏而自身全軍覆沒。這時,惡靈的隊伍發生了派系之争,一派支持諾伊——質疑巴揚神的先驅,另一派支持敏——新崛起的惡靈派代言人,而她們兩人又都具有容器的體質。在敏燒毀了諾伊的肉體容器後,這場最終的争奪戰以敏勝出而告終,她将成為了村落唯一的保護神兼靈媒。村民們将很快忘記巴揚神,而将敏神作為善靈加以祭拜,直到更兇狠的“惡靈”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