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打開過兩次都隻是看了開頭,當時覺得太沉重了。果然很多事都要等合适的機緣來開啟,現在再看這個電影,竟然像是給自己做了心靈治療。
擁有失落靈魂的青少年,像抓取空氣一樣面對生活。面對向下墜落的引力,面對荷爾蒙萌動,面對社交中的失重,心靈特别容易掉入深不見底的枯井中。
在此時,是這麼這麼的想得到救贖和看見。男主的出現無疑像是神一樣把陽光伸入了他們的生活。但,這終究不是最終的解藥呢。
在站在男主的視角來看,當我們長大以後。童年的創傷如影随來,我們發現家長的不堪,以及當初信任的、依賴的他們,有自己的桎梏,有自己想要的救贖和原諒。同時,看見一些困在經濟和精神深淵的周圍的人,自己愛莫能助的無奈的心情。這糟糕的生活。
這些事帶給自己的拯救欲,愧疚心,摧毀欲望。對家長的恨,創傷一陣一陣襲來。有時候生活好像又是過不去的。
但我仍想表示,要保持不可救藥的樂觀。克服這些無奈,偶爾冷漠。在精力充沛時施以援手,在筋疲力盡時适當自私。童年創傷就讓它隐隐作痛。想不通的事不必再想。
我大學的時候也遇到了一個“看見”我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之儒雅,之智慧,之包容。是指引我人生方向的一個長明燈。
對現實成就的追求是可以治愈一些痛苦的,在對目标的琢磨中,現實的侵蝕的速度仿佛又慢了一些。
習慣一種孤獨,要拍拍灰塵繼續前行。想起當時沉溺傷痛文學的我聽見舒老師對我說的話:“多看一些積極樂觀的書。”這當時聽起來有些雞湯的話,被現在的我聽進去了。
在眼下的世界,我們需要保持不可救藥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