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四月十五号上映的6集迷你劇Anatomy of a Scandal (譯作《剖析醜聞》)。
十五号晚上睡前在首頁刷到,被封面唐家莊大小姐的背頭帥氣照片吸引到,立刻點進去看,熬夜刷完就想寫安利,結果……拖到了現在。
我和三次元的朋友安利時是這麼說的:「這不是一部看完會讓你回味悠長想一看再看的劇,也不是一部會讓你在現實生活中某個時刻突然想起來的劇,但它絕對是一部開始看第一集就一定會熬夜撐到最後一集、看起來很爽的劇。」
劇情概括起來非常簡單:英國内務部大臣James Whitehouse被和自己搞婚外情的下屬Olivia起訴強奸。在此之前,他是上流出身、牛津畢業的精英,他的妻子Sophie同樣出身上流,和他從牛津校園戀情走向婚姻,一直是别人眼中的神仙眷侶。為Olivia服務的控方律師是看起來就很不好惹的Kate Woodcroft(就是唐家莊大小姐),她為這場起訴盡心竭力,仿佛不僅僅是出于職業道德,更有着涉及自己的原因……
盡管故事主線是這場James引發的強奸案件,但叙事角度并沒有從James或是被告Olivia為主,而是以兩位女主角:Sophie和Kate兩人的雙視角出發,夾雜回憶插叙組合而成。
Sophie這個角度我覺得選的很絕妙:作為上流社會既得利益者團體中的一員,她努力維護丈夫的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證明他的清白,但作為女性,她又天然地對Olivia和為Olivia辯護的Kate具有同理心。
随着Kate和Olivia在法庭上逐字逐句揭露與James有關的曆史,Sophie也開始回想并辨析關于丈夫的那些細節,以及自己少年時代裡那些未曾引發自己注意的事——她想起自己在牛津讀兒童文學專業時,自己的academic partner是一個有點nerd、總是埋頭書堆的女孩,那女孩有個古怪的名字,叫做Holy。
Holy和她是兩種極端不同的女孩:Sophie富有、美貌、善于交際、學業總是得過且過混過去,忙着和耀眼的學校明星James約會;而Holy出身平民、進入牛津,會一絲不苟完成所有的reading作業,并且用各色熒光筆認真标注。
我當時在自己的看劇筆記本上這麼寫:
「年輕時總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差異,這些差異慢慢積累,最終在漫長時間中将我們塑造成有着巨大差别的人。」
這句話同樣适用在James的成長過程中。這個角色形象非常值得玩味:作為一樁強奸案的被告,他并非一眼看過去就「具有有毒男性氣質」的人,相反,他滿嘴尊重女性、尊重弱勢群體的言論,會在家做飯、陪孩子們玩、溫柔地安撫妻子。在少年時代,他的朋友在派對上性騷擾女服務生時,他還會追出去拿着錢和女服務生道歉。而他在庭審過程中的發言也幾度讓劇中陪審員、包括熒幕前的觀衆感覺萬分誠懇,認為他和Olivia的性事是「你情我願」而非一場「rape」。
但随着James、Sophie和Holy等多人的回憶,James完美形象下的陰影才浮現出來:他會為朋友性騷擾女服務生道歉,但同時他會在醉酒時拉住路過的女同學親吻、試圖與之發生性關系。也許在「天之驕子」的James眼中,一個願意接受他親吻的女孩必然願意與他sex,而任何的「不要」都隻是一種欲拒還迎。
James是個極度典型「精英男子」,典型到你看着他講話,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現實生活裡幾張「精英男同學」的臉:家世好、學曆好、甚至相貌也非常不錯,平時講話時滴水不漏,對feminism也說的頭頭是道,有被人稱贊的「領導力」,人人都心甘情願折服在他人格魅力下。
但這所有的一切——從尊重女性到彬彬有禮,全部建立在「利己」的目的之上,一旦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他們瞬間丢棄紳士面孔,帶着步步為營的精明朝你走來,直到将你擊潰,還要發出一聲可憐弱者的歎息。
第四集中,James幾乎要挾式地要求妻子Sophie參加自己的庭審,聽Olivia和控方律師一遍遍重複他和Olivia性事的細節,隻因為「妻子的出現會讓人們知道他是無罪的」。即使Sophie已經抗拒到中途跑出去嘔吐,James仍然打着「為了我們,為了孩子」的旗号要求她「陪在自己身邊」。
然後出現了這部劇中我很贊賞的一段劇情:Sophie去看望James的母親。這段劇情是James人格形成緣由的注釋,它管中窺豹地展示給觀衆看:這樣一個看似善良又底色殘忍的男孩是怎樣長成的?他那些自相矛盾的行事根由是什麼?
James的母親語帶驕傲地和兒媳說:他(James)身上有種非凡的自信,我們家所有的女孩都沒有。他小時候就知道怎麼在遊戲中耍賴和撒謊,來取得勝利——而且他知道怎麼利用規則與改變規則。
作為女性,James的母親對兒子的行徑無限包容。即使她心中知道James和Olivia之間的事可能是「rape」,但她仍然堅持認為「那個賤人是想害我兒子」。在她眼中,改變規則、撒謊、耍賴……這些品性是兒子的優勢,是他成為成功政治家的要素。
這不禁讓人想起許多中國人會贊揚男孩「更會來事」,而細究這種「會來事」的定義,會發現其實與James母親激賞的品質并無不同:左右逢源即意味着标準不斷變化、處事圓滑即是擅長利用規則漏洞……當這些品質幫助男性獲得權力高位時,就變成了贊賞之詞。而女性往往囿于從小被教育的「道德」中,而這些「道德」阻礙她們不擇手段往上爬時,我們又會哀歎她們「不會混社會」。
想起《平面國》中一段精彩絕倫的話:
> 在與婦女打交道的時候,我們談論“愛”“責任”“正确”“錯誤”“憐憫”“希望”以及其他一些非理性的情感概念;其實我們深知,這些概念根本就不存在,發明這些虛構的詞彙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控制女性過剩的感情。> 其實,在男人與男人打交道時,以及在男人閱讀的書籍中,我們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詞彙表——或者說有一套屬于我們自己的“術語”。在男人的詞彙表中,“愛她們”意味着“希望從她們那裡得到好處”;“責任”意味着“必須這麼做”或者“隻有這麼做才合适”;其他詞語也各有相應的變形。> 在與女人打交道時,我們用語言暗示我們對她們的敬愛;女人們全心全意地相信,男人對她們的鐘愛程度超過對圓形首領的熱愛程度。其實,除了毛頭小子以外,所有男人都将女性視作和“無腦生物”差不多的玩意兒。當女人不在場的時候,我們就是這樣談論她們的。
James難道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為不道德嗎?他是知道的,不然他就不會去和被騷擾的女服務生道歉。然而他的歉意與愧疚如此稀薄,仿佛貴族去教堂購買贖罪券一般,想用微小的彌補來獲得心靈的自洽。他的自省是局限的,一旦自省的後果會威脅到他的利益,自省就變成自衛,甚至變成攻擊。
《剖析醜聞》的成功之處是:它開始更深入地讨論「James」這種人形成的根由;而它不會成為「讓人想回味」的劇也因為:它深入了一點點,就淺嘗辄止,再也沒有往下繼續了。
劇作前三集節奏比較緩慢,大量旋轉鏡頭、刻意的轉場安排還會讓人覺得有種「形式大過内容」的炫技感。但第四集開始劇情急速發展,有了酣暢淋漓的體驗——結果第六集,以為一場風暴要開始時,嘿,全劇終了!
有幾個伏筆與安排都沒有用到:
1. Sophie人格的形成:
Sophie的人設一直強化兩點:一,她是個出身上流的女性,她和James一樣習慣利用特權;二,她的原生家庭不完滿,她不希望成為自己母親那樣的人,也因此,即使她知道James出軌的事,還是維持自己婚姻的圓滿。
但劇情到最後,Sophie自己的故事都沒有很完整地呈現出來,觀衆也很難像理解James人格形成原因一樣,理解Sophie性格的來由。
她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
整個故事+Sophie的人設,很難不讓人想起前幾年沸沸揚揚的劉X東強奸案以及那場案件中「站在丈夫身邊」的妻子奶茶。讀多一些後者的故事,你會多少理解到這個人選擇相信自己丈夫的原因:她的利益和丈夫緊緊捆綁,她必須選擇站隊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而Sophie從一開始的「英國奶茶」到第六集做出跌破大家眼鏡的選擇,中間的動機是模糊的:你不理解她既然能做出最後一集的選擇,為什麼前幾集卻扮演「英國奶茶」?又或者說,既然前幾集都是「英國奶茶」,為什麼最後突然覺醒?難道就是「愧疚」之心突然複蘇了嗎?
2. Kate Woodcroft的故事
唐家莊大小姐在這部劇裡的形象是一個飒氣滿滿、非常爽文女主的設定。思路敏捷、口齒清晰、工作拼命的金牌律師,是每個點都長在讓觀衆「好爽」的人設。但她身上也有很多沒用起來的設定。
比如,Woodcroft是一個半路轉行的律師,她和自己已婚的導師也在搞婚外情。她一邊說James和Olivia的戀情本身就充滿了「inbalance of power」,一邊拒不承認自己和導師的戀愛也被這種不對等的權力影響。
她為什麼如此抗拒承認自己戀情的不道德?又為什麼在案件過程中決定和導師結束關系?她和導師戀情的最初,是否也是一場潛在的、利用權力而進行的「rape」呢?
以及——Woodcroft進行了一次秘密的身份轉變,這種轉變如何完成?如何在一個身份信息全部電子化、個人隐私幾乎不存在的時代完成這種轉變?劇集也沒有給出讓人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