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評,“寫影評”三個字讓我對記錄觀影望而卻步。)
2021.11.30
兩個小時稍顯漫長的旅程,中間還困了在床上眯了半個小時。很開心在這樣的下午,一個人窩在床上看完一部挺喜歡的電影。《将來的事》講的是五十來歲的事,于我而言當然是将來的事,可是經曆的這兩個小時,卻好像一點都不将來。
影片中的女主是哲學老師,她說“到了這個年紀,孩子們都大了,丈夫外遇離婚,母親離世,我竟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好像又被放歸到自由中去了。”這句話就是全影片的内容概述。海報中,那有一個她很欣賞的哲學系學生,激進派,富有生命的朝氣活力,卻隻是她“思想和行為一緻”下的一位朋友。
我在聽到其中一幕上課場景時,想起我最近開始讀《理想國》,起因是在網易雲聽到一個羅翔老師講《理想國》的直播音頻。于是想來還是讀一下吧,即使可能還是讀不懂看不明白。我讀過柏拉圖的《會飲篇》,沒記錯的話兩次讀它都是在飛機上,第一次是去海南,第二次是來荷蘭。做了一些筆記,但還是忘記得差不多了。我依然喜歡那個閱讀的場景。
說是哲學,我在現在的學校也認識了一個哲學系同學。他也是個探索生活的人。前些天和他聊天,我們聊到了他的生活。他說他和他先生生活在open relationship的框架中,但突然有一個人闖了進來,他心裡有些亂。和他聊起天,都是十幾個“我不知道”一起出現。他說我也在探索什麼是好的邊界,什麼是适宜的度。我提起這個事,隻是因為我們每個個體的故事都是在摸索在成長的。無數個分子無規則運動,或許之于宇宙我們就是無規則運動的微觀粒子。
看電影的時候,我關了手機信号。剛剛打開微信,一個好久沒有聯系的朋友發來一個音頻,是她彈奏的鋼琴錄音《The promise》。我連連稱贊好聽,為了保存下來,我轉存到了網易雲音樂雲盤。這會兒就是邊聽音樂邊敲字。她是小我一屆的研究生同學,按理來說她應該叫我師兄,可我們之間從來都是直呼其名,後來就“小L…”,“小S…”這樣叫了。很親切不是嗎?
“你應該出國讀個書的。”我有幾次這樣跟她說起來。我們就是備考英語寫論文那會兒越發熟識的。普通院校想要出國讀博的學生并不多,她說認識我覺得驚喜。甚至後來她還表達過好感。我那天晚上知道後一個人在操場“急得”轉圈圈,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告訴已經知道我情況的朋友,才得以消停心中的不知所措。後來,她還是沒有出國讀書,找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她說讀書回去真不一定還有機會得到這個工作機會,現在内卷那麼嚴重。
後來,我們也偶爾聯系。主要是前段時間她生日,我發了一句生日快樂,所以這才今天彈的鋼琴想起來發給我吧。她彈的鋼琴應該是進步很大了,雖然我也沒聽過她之前她彈的鋼琴。但我隐約記得某次吃飯席間有這麼一個脫出而出的約定“以後有機會彈給你聽”。
《将來的事》都不是将來的事,隻是那條時間線在我們前面幾步路的地方。不管是散步,跑步,還是走路,都會走到那裡的。
整個下午過去了,我還窩在床上,這會兒餓了,準備做個晚飯,收拾心情。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有動力幹活,但這部電影,平平淡淡,卻總有某個點讓我想寫上一大段話。
我最喜歡的是,影片中他們倆離婚分财産時,說起公平起見,最後呈現的财産卻是書架上那些做滿筆記的哲學書籍。
“他竟然把我做滿筆記的列維納斯帶走了,難以置信;布伯也被帶走了!這個混蛋。”她丈夫也是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