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先寫些不重要的:
Adrien Brody隻要刮了鬍子就依然是我心目中的不老男神!多了滄桑但深情又憂鬱的眼睛依然美麗,他演出來的破碎感真的讓人可以原諒他在電影裡做的破事⋯⋯最喜歡電影中點完煙甩打火機的動作,真的帥翻;Joe Alwyn發福了之後看起來還真的蠻邪惡的,充滿世家公子那種放蕩不羈,但還是瘦點好看很多呀⋯⋯
廢話完了就進入正文。
猶太移民建築師László代表的是經過戰火蹂躪的歐洲;而Harrison一家則代表著強盛的美國。
美國是宏偉卻未完成的建築,充滿希望、充滿遐想、充滿包容、充滿一切光明的前途,帶給移民者無限的想像,就如同László在美國設計的社區中心,一張張草圖就能看到美好的未來;而歐洲是古老又美麗的建築,可以是教堂或美術館,做工繁複又細緻,然而在戰火洗禮下,能保存下來都已是幸事,多的是隻能在回憶中保存,就如同László本人與他早期在歐洲本土設計的建築一般,能飄洋過海來到美國被認識都已經不容易,更遑論去偉大。
然而美國是商人與政治家的國度,毫無文化底蘊,一切皆由利益與金錢驅使,社會的根早已腐爛,雖然充滿希望,但希望卻是留給資本家的。資本家利用移民者的創造力與勞動力,將美國夢吹得又大又圓,毫無節制,貪婪持續地膨脹,唯有夢的泡泡幻滅那天,他們才會稍稍收手,但往往他們在不久後又能憑藉著雄厚的背景,重新吹起一個新的七彩泡泡。
在啃食美國這塊土地時,資本家將掉下來的肉屑作為施捨,讓移民者甘心為其所用,因為這點資本家看不上的肉屑普通人需要努力一輩子才可能搆得上。移民者渴求的機會,對於資本家而言,不過就是灑灑水、裝修個廚房如此簡單輕鬆的事而已,階級的差距在這個新天地是如此的巨大。
自以為自由時,反而是被奴隸的。在美國正是如此,看似自由,其實都在被奴役、壓榨、掠奪;看似海納百川,卻始終涇渭分明。在吹著美國夢的資本家眼中,他們始終是排外的,所謂的包容不過是吸引奴隸的標語。他們對於人的骨氣是不屑的,他們不容許心高氣傲的人存在,因為這使他們失去了上位者的從容,使他們慌亂。
對於移民者,由其以本片的猶太移民者而言,他們早已歷經過集中營裡肉體的鞭斥與羞辱,歷經漫長的歲月才來到美國,他們的肉體再也感覺不到苦痛,隻有精神上的毀滅才足以打擊他們。
當László以為來到了幅員遼闊的新大陸,實際上是來到了精神的囚籠。他是精神崇拜者,無政府主義、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沒有信仰,隻相信自己的靈魂,甚至連肉體他也已經拋棄。
我個人對於László與妻子Erzsébet之間的關係是這樣解讀的:因為已經無法再感知到肉體,所以性愛與嗑藥都隻是麻痹自我以達精神層面的手段,對他們夫妻而言肉體的出軌不算是出軌,精神上依然是純潔的,這也是我認為導演加入性愛情節的原因。對他來說性愛不再是為了滿足肉體的愉悅,而是靈魂的交媾,隻有在那個當下,他才能放下所有桎梏,坦然去面對現實。
我也感覺到本片對於美國本位思想強烈的批判。資本家的美國霸權主義正在霸淩著歐洲文化乃至於整個地球,他們正緻力於入侵世界上每個角落。面對歐洲,美國是嫉妒的、自卑的卻又看不起的。
Harrison強暴László時的臺詞讓我深刻的感覺到美國資本家與移民者之間始終無法逾越的鴻溝。Harrison見不得László的高高在上,欣賞他卻又鄙視他,利用他卻又看不慣他,所以以強暴的方式將其拖入泥濘中,摧毀他的自尊,使他喪失原來堅定的心志,才能成為資本家的傀儡,才能維持自己統治的地位。
美國人想要,所以便粗暴地去搶,他們對待外國人的方式我看到了美國至上的殖民統治,並非土地的掠奪,而是對完整的個人乃至於國家全面性的侵略,我其實覺得導演很有勇氣,在如今這樣的政治情勢下,在電影裡依然能提出如此犀利且尖銳的質疑。
László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仍然會被美國社會踐踏以至於迷失自我,丟失靈魂。
電影一直強調並讚揚開闢屬於自己的新天地這個概念,所以最終László與妻子也選擇跟隨姪女的腳步回到耶路撒冷,離開令人厭惡的Harrison一家,回到由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並大放光彩,成就真正的偉大。
本片除了是一位虛擬的建築師傳記片,我更覺得是現代政局的一封警告信,更認為是以色列人建國史的互文。強烈政治隱喻下的解讀與分析使電影更令人玩味,深度也更上一層樓。而製作上完全是曠世巨作,完全沒有讓我想挑剔的點。
我看到了美國夢的輝煌與破碎,看到了人性在現實與夢想中的掙紮與糾結,看到了廣大天地間的狹隘與堅毅心靈中的廣闊。一個未竟的時代,造就了人們與命運的糾葛,拉扯之間,唯有人格堅毅者,方能倖存。
The Brutalist 粗獷派建築師:美國夢的破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餘燼:屬於鍾孟宏的白色恐怖正在上演
從各大影展皆落馬開始,便大概知道鍾孟宏這次可能搞砸了。這次基本上皺著眉頭看完的,鍾孟宏碎片化的敘事注定了承載不了宏大的主題與沉重的歷史厚度。以往作品都是比較專注於個體的風格,這次挑戰大格局的歷史事件對於鍾孟宏來說確實是個突破,我也衷 ...
Joker: Folie à Deux:雙重瘋狂沒有瘋狂,也沒有小醜,導演狠狠羞辱了Joker
《小醜:雙重瘋狂》的敗筆絕對不是Lady Gaga,而是導演兼編劇Todd Phillips。他親手羞辱了他親自塑造出來的小醜。雙重瘋狂沒有瘋狂,也沒有小醜,隻有幻想。其實一開始看到排山倒海而來的負評我還不以為意,想著再怎麼爛也就是 ...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女性精神面上的覺醒
那架鋼琴,是摯愛也是禁錮,隨著它沉入海中,也代表她獲得了自由。曾經鋼琴是她宣洩情感的工具,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傾聽者,她開始學習發聲、說話,也就不需要再執著於那架摯愛的鋼琴了。當丈夫Stewart一開始選擇留下鋼琴,他就已經 ...
看過才知道刻闆印象的狹隘,方方面面
《明日有晴天》主角定位青少年+重症病人,看之前以為又是一出催淚大戲,第一反應就是講年輕生命進入倒計時的現實主義,要提前準備好紙巾的那種。開播後追了幾集,最大的感覺是自己内心狹隘了。明日有晴天打臉刻闆印象,方方面面都是年輕的生命需要呵 ...
Drive My Car:直面自己的內心,正視人生的課題
濱口龍介真的太會拍電影了,而且不僅是個天才的導演,更是個稱職的編劇,三個文本的疊加他依然消化得那麼好,三個小時的長度卻不會讓人覺得冗長,在這樣的主題下看完甚至不感疲憊。丈夫與妻子有著共同的傷痕,然而兩人始終迴避著這個傷痕,不去治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