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人物風格與劇情故事随着時代、社會的更叠而作出相應的改變,超級英雄電影扮演者随着時間和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更換,在超級英雄文化不斷發展成為一股流行文化趨勢的今天,這些已經成為了業界習以為常的做法。
但是不管漫畫風格、扮演演員怎麼變化,有些經典永遠也無法超越!
一、造就經典之作
天國降臨
幾乎所有的超級英雄在80年代漫畫普遍流行寫實主義和黑暗基調下,都不可避免地走向陰沉與悲傷之中,雖然結局常常是英雄在浴血奮戰中,戰勝了逆境。
但是在情節和人物的設置中,編輯們仍然沉浸于對過往黑暗與低沉的塑造。
到了90年代,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而DC卻漸入迷茫。
在保持現實基調的同時,漫畫長久以來持續的對過往黑暗低沉主題重複塑造,讓DC漫畫失去了許多向未來發展的機遇和可能性,而漫威此時卻逐漸讓人物回歸于生活,以平凡人的視角為漫畫創作找到了新的出路。
作家馬克·韋德和藝術家阿列克斯·羅斯決心用一部新漫畫為DC漫畫開創新的時代,于是《天國降臨》應運而生。
故事創造性的描述了21世紀的美國,當老一輩超級英雄相繼告别世界舞台,失去為正義而戰理念的新一代超級英雄沒有任何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束縛,變得與壞蛋無異。而作為孕育了新一代超級英雄,沒能盡到責任的以超人為首的老一輩超級英雄,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開始了拯救世界,同時也是實現自我救贖的曆程。
“在一個充斥着超級英雄為某些信念而奮戰的故事世界裡,《天國降臨》卻反其道而行之,英雄們不為任何東西而戰。它用毫無意義的,憤世嫉俗的故事,首次表達了對随着時代發展下,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美國人沒有信念,甘于現實,奮鬥拼搏思想價值觀念淡薄的極度不滿。”
重新為漫畫定下了在黑暗中堅持希望,堅守自我,積極昂揚的思想内核。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漫畫堪稱DC漫畫的“新約”。
它深刻而尖銳的思想,精彩而巧妙的劇情也使得它後來成為了計劃中第一版《正義聯盟》電影的主要劇本改編來源,但随着主演陣容的幾經變換,導演人員的懸而未決以及制作方的猶豫不決,最終該版《正義聯盟》未制作就夭折了。
哥特怪伽與哥譚奇俠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雖然特效和服裝道具顯得有些過時,但蒂姆·波頓以其獨特的哥特藝術風格打造的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蝙蝠俠》電影,仍然能帶給觀衆許多驚喜與感動。
可以說蒂姆·波頓成功把蝙蝠俠打造成了一個僅屬于他心目中那個充滿魔怪奇異的哥特世界中,孤獨而無畏的哥譚奇俠,并在第一部蝙蝠俠電影中,就把他的宿命對手小醜引入到了本就黑暗無比的哥特都市之中,處于演員黃金時期的傑森·尼爾克森用當時最出色的演技,把《閃靈》中男主人公前後宿命般的反轉演變完美的重現在了哥譚的小醜身上,其勢頭甚至蓋過了主演蝙蝠俠的邁克爾·基頓。
後來的訪談中,當年過半百的蒂姆·波頓再度回首當初拍攝《蝙蝠俠》的初心,他曾表明,自己曾經對超級英雄漫畫幾乎一無所知。
然而,代表着蝙蝠俠系列漫畫的巅峰之作《緻命玩笑》,卻把他深深地引入到了兩個“怪胎的鬥争”之中去,是這部作品中所蘊含的一種超越人類理性的癫狂與呓想使他對蝙蝠俠和小醜這樣的漫畫角色有了更深的情感共鳴,使他下定決心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嚴肅與黑暗去表現蝙蝠俠和他故事中的怪誕與現實。
《蝙蝠俠》中,蝙蝠俠與小醜在大銀幕上的初次對決,在戲劇而怪誕的氛圍之中,雖然少卻幾分後來克裡斯托弗·諾蘭的寫實色彩,但卻為電影增添了一番别樣癫狂下扭曲的人性表現,而忠于原作的小醜形象更是成為影史上的一代經典傳奇。
那段小醜攜着處于極度緊張而驚恐中的女主在夜幕下翩翩起舞的片段,把人物形象怪誕而荒謬的特點連同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永遠的印刻在觀衆的心中。
在系列第一部大獲成功,成為當時的全球票房第一之後,幾乎完美的劇本讓蒂姆·波頓改變隻拍一部的決定,再次導演了電影的續集。
1992年的《蝙蝠俠歸來》在高投資,強陣容,好劇本的情況之下,收獲了意料之中的好評如潮,卻也獲得了意料之外的票房平庸。
延續了第一部蝙蝠俠與小醜這樣宿命對立角色對決的模式,在《蝙蝠俠歸來》這部續集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企鵝人代替了小醜成為了蝙蝠俠“九九八十一難”的第二難,企鵝人悲慘而又畸形的人生遭遇在帶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也暗藏了蒂姆·波頓個人色彩濃厚的諷刺與暗喻。
而貓女第一次大銀幕首秀,充滿性感冷豔的同時也如同眼鏡蛇一般的暗藏殺機,她的出現在勾結串聯故事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劇情變得更加複雜而生動。可以說,這個亦正亦邪的形象孕育着的不僅僅隻是為故事服務的存在,她同時也是故事發展走向的一個變體,象征着90年代愈加走向獨立與開放的女性形象。
在場景上,整部電影充斥着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哥特式的古老陰森建築。
在許多内外場景中,我們可以敏銳的發現裡面富麗堂皇,外面雜亂不堪的哥譚貧富差距的體現,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同時預示着蝙蝠俠所肩負的使命與任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翻天覆地的,給了蝙蝠俠這個角色以一種絕望中的堅強。
與《銀翼殺手》相似的陰郁、黯淡的畫面色彩和漫畫般的平面觸感則讓觀衆時刻都沉浸在電影所塑造表現的人間地獄之中。使反派角色的登場在怪誕之中卻又顯得合情合理。
然而,影片在帶有強烈的波頓個人色彩之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成人化發展道路。畸形而古怪的企鵝人甚至于連原作漫畫都從未有過這般病态而令人恐懼的角色形象。
大膽而露骨的貓女如果不細看電影,光貓女性感出場的那一幕就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影廳。而如同恐怖片一般的氛圍塑造和毫無主角光環的蝙蝠俠,簡直成了兩個反派的最佳配角。在這些弊病之下,拍出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也就不奇怪了。
在拍完了《蝙蝠俠歸來》後,蒂姆·波頓從此告别了哥譚,而波頓本來打算拍攝由《蝙蝠俠歸來》中驚豔全場的原版貓女演員出演的外傳電影,此後也杳無音訊 。
直到2005年,那部哈利·貝瑞出演的《貓女》上映,這個多年未曾實現的電影計劃才最終登上了大銀幕,隻是物是人非的尴尬與陣容重啟的失落,最終讓這部電影成了DC當年鮮獲惡評的電影之一。
永遠的超人
整整十年,一個角色,克裡斯托弗·裡夫最黃金的演員歲月在伴随着《超人》系列大賣的同時,也注定限制了他的演員發展之路。
但是,與後來飾演金剛狼的休·傑克曼和飾演鋼鐵俠的小羅伯特·唐尼相比,克裡斯托弗·裡夫顯然做到了把超人這個角色和自己的演藝生涯進行了一個平衡。他在主演超人期間還相繼拍攝了《時光倒流七十年》、《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的文藝佳作。
雖然這些多類型的探索和開拓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并沒有給他帶來更為轟動的反響和出色的票房,但他依舊在自己的演藝生涯裡追求自我,并不斷的希望能超越自我,使得他本人就成為了超人主義與超人形象的代名詞,他的個人魅力、精神氣質幾乎完全融入了超人的表演之中,釋放出“超人即我,我即超人”的自信與堅毅,使得後面幾版的超人形象都無法超越裡夫對這個形象深入人心的塑造。
直到今天,在許多人到中年的觀衆看來,不管超人演員怎麼變,都無法替代克裡斯托弗·裡夫,這個永遠的超人。
二、意料之中的滑鐵盧
在《蝙蝠俠》前兩部制作之後,對于蝙蝠俠系列,雖然第二部沒能達到預期的票房,但依然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對于這座金礦,華納顯然不會止步不前,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上映了,較為輕松愉悅的劇情、豪華的演員陣容和商業化的制作風格使得電影在商業上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和前兩部《蝙蝠俠》不同的是,該部電影采用了全新的陣容,相當于一部軟重啟之作,在制作費用上也再次攀了新高,達到了近1億美元。最後這部電影雖然商業上獲得成功,但是在口碑和人氣上卻反響平平。
顔值巅峰的妮可·基德曼、黃金時期的金·凱瑞以及藝術高峰的湯米·李·瓊斯又一次成功以配角和反派角色搶過了蝙蝠俠的風頭,而飾演蝙蝠俠的方.基默也在這部電影後告别了這個超級英雄角色。在這部電影中,新任的系列導演喬·舒馬赫一改蒂姆·波頓的暗黑·怪誕風格,試圖以主流電影的輕松、喜劇色彩淡化前作對角色的影響,這部電影定下的基調也成功的延續到了下一部電影之中。
在《永遠的蝙蝠俠》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之後,華納又繼續了更大的一波賭博,投入更大的投資進入系列第四部《蝙蝠俠與羅賓》之中,而這部電影卻徹底引爆了超級英雄電影制作之路,并使蝙蝠俠成為了一個無人敢接的IP。
這部電影的主演陣容放在今天來看,可謂是空前絕後,施瓦辛格、喬治·克魯尼、烏瑪·瑟曼等一衆一線影星,卻演出了一部令人大跌眼鏡、搞笑、荒謬的超級爛作。不禁票房上虧的一塌糊塗,在口碑上也使得出演這部電影的衆多影星連續多年都陷入郁郁不得志之中。
如果想明白為什麼電影形成這樣的結果,通過角色名單基本可以一窺一二,一部隻有兩個小時的電影,卻要完整的表現出蝙蝠俠、羅賓、蝙蝠女以及急凍人、毒藤女幾個正反角色的來龍去脈。還要在複雜的人物關系與故事劇情間保持一定的平衡,而導演與制作方在巨大野心面前顯然沒有看清楚眼前的現實,不僅沒有做到平衡,還造成了電影的極度失衡。
DC的未來至此開始變得撲朔迷離,何去何從?路在何方?作為DC掌門人的華納兄弟選擇最為理智和現實的做法,蟄伏與沉澱。
而與此同時,在經濟狀況上陷入危機的漫威則開始了向各大電影公司出賣自己漫畫角色的影視改編權,X戰警、刀鋒戰士、綠巨人、蜘蛛俠……一衆英雄開啟了自己的銀幕之旅,但同時也代表了漫威未來發展的艱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