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大山的女兒》——動力源泉和一些批判性思考
我很少看電視劇,一般是因為電視劇太長,而且拍得很假,或者我看了前面就知道後面的劇情,看完之後對我沒有任何的幫助。但是這部脫貧攻堅的片子不同,是根據真實人物為腳本而改編的一部電視劇,有些地方的确比較理想化,但是體會到核心思想,還是蠻震撼的。
《大山的女兒》意在讓國人了解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真實情況,尤其是一些城裡生活的人。之前雖在媒體上了解過脫貧攻堅,但是對脫貧攻堅的具體過程和真實情況的認知是模模糊糊的,看過這個片子之後,我深切的對我黨的偉大事業表示欽佩,對奮鬥在第一線的基層人員表以真切的敬意。
黃書記放棄優越的待遇、紮根一線、不辭辛苦的為脫貧攻堅鄉村建設傾心奉獻,這時候我們除了很佩服她,很尊敬她,我們随之也會闡發一個思考,她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不光是我們的思考,也是之前喜歡她的男同學的一個疑問。
她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思考過這個問題,每個人為之奮鬥的根本動力是想達成一種統一,思想和行為的統一、情感和理性的統一、家庭和成員的統一、社會和國家的統一、生命和物質的統一等等。如果沒有達成這些的話,内心會有一個缺口,如果一直缺着那麼一塊的話,多少有些難受。每個人心中的缺口就是沒有統一的地方,即使某個缺口通過我們的努力将它補上,但是又會發現新的缺口,人也是在不停的實現統一的過程中得以見證自己的一生。
不乏有一些人,我們看他們好像并不努力,甚至躺平,不是因為他們心裡面沒有那個缺口,而是自我欺騙,一葉障目,就理所當然那個缺口不存在一樣,依舊我行我素。但是,缺口是客觀存在的,終将有一天,當那片遮着眼睛的葉子已經枯萎粉碎,他們看到那個缺口的時候,絕對會痛苦不已,悔恨自責,也許他們痛哭後會醒來,或許不會,再到地上撿一片新的樹葉再次遮上眼睛。這部劇中,就是以黃書記為中心,發散開來,幹部、村民都去通過積極的辛勤勞作彌補自己内心當中缺口的過程。
黃文秀内心的缺口在于她的家鄉情和親情。她是從百色農村走出來的,家裡很艱苦,上學都是國家資助,她内心的缺口就在于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國家給她的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為家鄉做更多貢獻,來表示她内心中對國家、家庭的感恩之情。當每實現一點看得見的成績,她内心都會十分欣慰,為了事業她會想盡辦法,竭盡全力。
我們留意村裡面的很多人,内心當中都有一個缺口,各不相同,最開始因為很多外在的條件和個人能力的牽制,他們都将缺口掩蓋起來,選擇漠視。黃書記大學是學哲學的,好像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對人性的洞察十分深刻,能看懂很多,也能洞察到對方心中的缺口。并根據自己所學,一方面聯系外在的資源,另一方面給每個人做思想工作,讓對方主動的摘下蒙在眼上的葉子,聽黃書記的,通過辛勤的勞動,把缺口補上。當每個都在盡力去成就自我,彌補缺口的時候,他們都是幸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和睦起來,日子欣欣向榮,越來越有盼頭。
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很受震撼的一個問題,村兩委很多資曆比他老的,各式各樣的村民們,為什麼聽她的?
為什麼聽她的?
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是令我驚歎感慨的過程,最終得到的結果是:管不住本性的人幹不成事情;能管住本性的人能幹成事情;在管住自己本性的基礎上,洞察人性,合理的利用人性和本性的人能幹成一番大事。
在意大利出訪的習主席,被問了一個問題:“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習主席回答道:“我将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态,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無我就是能理解本性,管住本性,而不是被本性支配。
黃書記其實就是做到了“無我”的狀态,真心的為他人付出,把村民百姓當成自我。如此之快的得到百姓們的認可,是因為她沒有一點私心,真的敢幹事,幹實事,竭力幹。
大部分任務其實不是很急迫,也不是她分内的事情,她卻沖在最前面,從來沒有想過幹這些活是為了給自己、家庭掙錢啊,或者升官啊。在劇中她是為了獲得滿足感、被他人認可的感覺、成就感而去工作和奮鬥的。我覺得他的想法很高潔,但仍不夠純粹。
在馬克思看來,革命也好,建設社會主義也好,最應該需要的一份精神就是純粹的理想信念。我覺得黃書記也有很強烈的理想信念,這與獲得滿足感和認可感不矛盾,但在劇中,有的時候我認為她是被認可感和成就感所支配了。這種心态在基層還可以,但是如果到了高層,純粹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工作的熱情源泉依舊來源于滿足感和認可感的話是不持久的、易受挫的。
但我覺得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劇情的需要,如果我生在劇中是她的同學,我還是建議她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青年人将人生理想和國家發展共頻,而不是把自己過多的精神世界寄托在事業或者國家上。當然,黃書記也有自己的愛好和内心世界,比如她還會寫毛筆字,會音樂等等,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如果想發揮出跟大的價值,還需要少一點青年人的銳氣,多一些穩重和隐忍,有些根基比較穩固的,需要上級和下級慢慢形成合力将它松動、去除,革命絕對是有流血和犧牲的,但是如何将風險化為最小,這也是她需要考慮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她忙于事業,30歲還沒有找到對象,一個女同志,如果年紀大了,生孩子什麼都有風險,而且作為女同志,過于操勞對身體健康也會有影響,我覺得,奮鬥是絕對需要不停的,但是也需要顧及全局和可持續發展,包括家庭的建立、下一代的培養,事業是人生的一部分(這裡我站着說話不腰疼,我知道基層工作者真的很不容易也很忙),等忙完之後,各種事情都是需要考慮的。
還有一點,是我想給她和編劇提的一點建議。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不要以工作的名義去壓迫原本就已經比較稀缺的生活。我們中國有個觀念就是勤勞緻富,但是缺少創新性和創造性,這是因為下面的人被工作壓得太死了,沒有時間休息和調整。就說我爸,工作這麼多年,沒有自己主動出去休假旅遊過。當代,跟以往不同,除了勤勞還需要的是創造性。我們講究效率而不是磨洋工。
德國在這方面是有我們學習的地方,隻要下班,沒有極其緊急的事情絕對不會加班的。我們在這方面到不能保證,也很難達成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當然,我也能看到政府一直在這方面努力,發布了很多保護法案。但在媒體上還沒有做出調整,仍在宣揚辛勤工作很好。我覺得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好處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事情的兩面性,悶頭苦幹的結果就是缺失創造性。我不是很贊成宣傳加班,即使是加班也需要當事人是自己樂意的,但是我希望社會形成一種共識,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上班的時候就高效工作,不要把工作帶入生活,也不要把生活帶入工作。這是中國的一個老問題了,某些緊急需要處理的事情可以加班,但是,不僅要給工資,還要補上休假的時間。2020年之後我們是奔向科技強國,創新創造強國,在長時間而且高強度的壓力基層比較難賦有創造性,因為他們所有的精力都在被規定好的條條框框裡面,怎麼還有時間去嘗試他們擅長的和特别的想法呢?
當然領導幹部的加班,也有一種可能是為了工作的需要,在當今的社會共識當中,他可能是要做給别人看,但适用不适用于我們自己,這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判斷了。
之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不明白一件事情,曹操擁有百萬軍馬,為什麼不直接在安全的軍營當中指揮打仗,而是非要沖在前線,多次接近喪命。我當時隐隐約約知道,他沖在前面,小兵們就鬥志滿滿,奮勇殺敵,氣勢十足,但背後的運行機理是我不甚理解的。看完這個片子,結合《金瓶梅》的情節,我徹底清楚了。在中國,是從上到下的結構,上面的意識,不自覺的就會傳導到下面,下面内心深處都是遵從上面的,支持上面的,上面的人是下面的“榜樣”。這也好,也不好。如果上面清正廉潔,惠及百姓,那麼,整個中國都會欣欣向榮。如果上面出問題,被本性支配,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姓會受盡疾苦,而且沒有地方訴說(當今社會已經有很多途徑了,社會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這也就更能理解,作為一個領頭人,應該嚴于律己,我将無我。
順勢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劇中,黃書記面對的紛繁複雜尤其是人情關系,是很令我撓頭的。我自己看過不少書,對人性也有一些分析,但是遇到那麼多刁鑽的事情,我坐在黃書記的位置上,基本上也是束手無策,但是她基本上遇到一家事情,就能解決一件事情,這是最令我佩服的事情,同時給我帶來很多的思考。
第一,在其位,謀其職。如果我們擔任某些職位,一定要盡己所能的,相應上級的号召,調動各種資源,想盡辦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可能我們會吃一點小虧哦,但是要知道解決問題過程中對你能力的鍛煉是給基層人員最大的饋贈。
第二,積極樂觀,辦實事,講真情。現在這個年代,已經跟之前不一樣了,如果你說的都是虛頭巴腦的話,做的事情都是應付差事,沒有人會真正跟着你幹。如果你沒有真心對别人好,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别人也都看得出來。人心,難得卻易丢。隻有嚴格要求自己,了解本性,控制本性,運用本性。幹實事,将真情,才能得人心,才能幹成大事。
第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什麼位置,做好什麼活,不要急着挑戰領導和上級,可能他們做法有些是比較落後的,但是你就一定很成熟和完美嗎?這不一定的。所以先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幹好,如果領導影響到自己分内的事情,需要慢慢來解決,不要動感情和過早表态。因為官場和人情社會有的時候很複雜和比較暴力和陰暗的,想要做出更大的貢獻,首先需要保住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做好基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