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紀錄片《數智記》,由芯片公司intel與央視去年聯手打造,一共六集,每一集的主題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展開,用傳統文化視角講述中國數智化轉型進程,展現了中國在智慧農業、文化保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重點領域的數智化轉型與發展。
以紀錄片“禮”為例,講述農耕文化與數字科技的結合給農民帶來的“幸福感”。“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由一粒米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首集内容将智慧農業領域數智化轉型與發展成果娓娓道來:從祖輩手工篩米到今天的全智能的大米色選機,科技提升的不止有速度,還有質量。全國米廠用了數字化柔性加工以後,出米率能夠提升1%到3%,而每增加1%就可以多養活上千萬的中國人。不論是大米智能産線研發還是牧場智能化管理,數智化轉型與發展解決了新農人的諸多難題。

這部紀錄片雖由央視制作,但背後的主要推動者是著名的芯片科技公司intel,通過紀錄片的方式,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講述英特爾及生态合作夥伴,在數智化新時代求突破、促發展、助産業的精彩故事。這種科技傳播方式可以說非常精彩。
1.耳目一新的to B傳播:一般來說,to B領域的市場傳播都被認為很boring,不像快消行業那樣活潑、靈動,即使是部分to B+to C結合的高科技技術傳播也難免枯燥,畢竟技術的講述首先要保證事實正确。雖然,近年來,針對新技術、新産品的發布,都結合了新媒體的視頻傳播,例如3D拆解、VR互動、漫畫講解,但都是“就技術講技術”,而intel這次紀錄片的制作方式則是用傳統文化做包裝,以一種“軟科普”的方式,讓觀衆在輕松的觀看過程中,了解英特爾如何用技術在數智化新時代促發展、助産業的精彩故事。既傳播了新知識,又軟性介紹了自己的産品、技術,傳播方式非常棒!
2.有溫度的傳播: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故事化表達,讓《數智紀》兼具人文溫度。觀衆在片中不僅能直觀感受數智化轉型與發展的成就,也能于傳承創新中看見溫暖向上的奮鬥故事——依托智能算法,大米智能産線研發專家尹學亮用五年時間完成了媽媽一輩子的心願,讓吃一頓好米飯變得更簡單;古琴演奏家王悠荻一直思考如何結合現代科技讓古譜複活,她和魏冰共同領銜的“AI釋譜”項目讓人工智能生成的古琴曲《燭》得以面世,為“複活三千首古琴古曲”的暢想打開更多可能;基于石窟數字化經驗,專家們正通過技術攻關為雲岡石窟建立完整的數字化檔案,讓音樂窟通過3D打印的方式走出雲岡,讓千年文物真正在全世界範圍活化起來。讓科技的傳播不再冷冰冰,而是溫情,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