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不美麗:校園欺淩背後隐藏的細思極恐的細節

這幾日,微博、朋友圈紛紛被《少年的你》刷屏,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嘿,看《少年的你》了嗎?”

相約人下班後吃個晚飯,大家不是在去看《少年的你》的路上,就是已經在電影院沉浸于劇情而無暇回短信。

...

作為時刻奮戰在潮流一線的時髦精,怎麼可以不去看《少年的你》。

...

電影的開始,陳念眼神平和地向台下的學生解釋“was”和“used to be”的區别。

“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是對失去的遺憾和惋惜。

1

它曾經是我們的樂園,最後卻變成了罪惡的滋生地。

一時之間,“校園欺淩”這四個字就像烙鐵,燙的人心口一顫。

每個從電影院出來的人都痛斥校園暴力,對陳念和小北心生憐憫,對魏萊咬牙切齒。

但很少有人會記得,陳念被欺負後哭着打電話想要向自己的媽媽哭訴時,卻在聽到母親同樣身處的窘境時,選擇咽下。

...

小北又一次被打得遍體鱗傷時,從來不在乎的他卻因為小念的一句話哭了,他說:“你是我13歲以來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

甚至魏萊,她在陳念的面前卸下了所有的戾氣,懇求陳念原諒她。

不是因為她幡然悔悟,而是因為沒有考上父母期望學校而被迫複讀的她,已經和她爸爸兩年沒有說過話了

...

·······

我們痛恨校園暴力,卻很少去思考校園暴力的背後。

至少在這部電影裡,欺淩的背後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的缺席。

2

陳念和她的母親就像是兩個身份颠倒的錯位者,母親天真地闖着禍,用失蹤來逃避失敗。

陳念獨自忍受着一切爛攤子,“忍”好像成為了她的一種本能。

...

她的窗簾從來沒有拉開過,她熟練地蜷縮在角落的桌子底下,她永遠都塞着耳機。

她不能大聲反抗,她的眼裡無時無刻不透露着不安和恐懼。

因為她隻能一個人。

3

小北是狼狽的,從電影的開始到最後,小北似乎總是帶着傷。

甚至他跟陳念的相遇不是偶像劇中經典的英雄救美,而是尴尬的在陳念目睹了他所有的狼狽。

...

表面上是小北在保護陳念,但陳念又何嘗不是小北冷情世界裡唯一的一束陽光。

所以,小北才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因為那是他唯一的溫暖所在。

...

被父親遺棄,母親厭棄,13歲的小北一頭紮進了成人的世界,被欺負,欺負人成了他生命中的常态。

沒有人在他欺負人犯錯時,告訴他”好孩子不應該這樣“,更沒有人在他被欺負時心疼地護着他。

所以陳念的一句”疼不疼“輕而易舉地讓他疼了,不是傷口痛,而是心痛。

小北是滿不在乎的,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成為小混混,不在乎身上的傷口是不是又多了幾處,甚至不在乎成為強奸殺人犯。

可是他還是會在乎有沒有人關心他,他還是會因為警官說讓他母親過來看看他現在的樣子而激動。

說到底,小北用叛逆博關注,滿不在乎的背後,恰恰是對父母溫情的渴求。

...

因為,他不想一個人。

4

不同于陳念和小北的狼狽,魏萊的生活是體面的。

...

我現在還忘不了,鄭警官和魏萊母親的談話,鏡頭掃過随處可見的獎杯。

得知女兒很有可能參與校園欺淩,她沒有表現出一絲擔憂女兒的焦灼,鎮定的過分。

再回憶魏萊母親說的話,處處是家教和傲慢。她口中的魏萊是優雅得體、品學兼優的天之驕子。

真實的魏萊是堕落至地獄的惡魔,叛逆、暴戾,企圖把他人也拉下地獄。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可是魏萊的父母顯然不是,他們隻是把魏萊當作了他們驕傲的延續。

魏萊一直在遭受家庭的冷暴力,所以她也把暴力當作了發洩的手段,一發不可收拾。

電影的後半段,魏萊的屍體停在焚化爐前,不是常見的父母失去孩子而撕心裂肺的痛哭,而是魏萊父親的憤然離去。

沒有人生來就是惡魔,或許魏萊也曾經在泥沼中掙紮過,父母不僅沒有成為那個拉她一把的人,反而将她推入了地獄的更深處。

魏萊沒有了未來。

因為,她隻有一個人。

5

不單單是陳念、小北和魏萊,校園暴力主題下無處不透露着家庭教育失敗的影子,被父母拳打腳踢的劉渺,冷眼旁觀的同學,甚至是胡小蝶······

...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家庭教育作為人的教育的起點和基點,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

作為家長要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不僅是對校園變成暴力之地的惋惜,也是對家庭這個本該是孩子港灣之所的惋惜。

希望少年的你,少年的我們,無論是校園還是家庭,It is our playground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