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七月與安生》是在初二。對,2016年我初二,原因是我在共青團路看到了真實的周冬雨,真實的劇組。見到明星真的非常激動,對于13歲的女生而言,就一定要去電影院證明一下。和媽媽約在電影院,算是第一次和母親一起看青春題材的電影了吧,我清楚地記得快結尾的時候,她哭了。
現在快上大學了,離第一次看已經有五年了,今年我18歲。對這部影片既熟悉又陌生。首先對該電影依舊不變的看法是演員的演技出彩。第53屆金馬獎雙影後實至名歸。周冬雨對所飾演的安生把握的很準确,我在想,安生的自在自由、流浪感、沒心沒肺的痞樣,是否也是和真實的周冬雨有所照映。從鬼馬頑皮到深谙社會規則,從假裝無所謂的嫉妒勾心再到回歸安穩後隐藏内心的波瀾壯闊,安生這個角色27歲時就經曆各種不同的生活,體驗着雙倍的人生。豐富的人生經曆意味着角色的多樣性,特别是情感、對生活的态度,是非比尋常的。我覺得周冬雨對複雜的情感疊加和心态上的變化把握的是足夠到位的,幹淨簡單的的五官卻能表現出埋藏心底已久的委屈嫉妒質疑,她是強大的。馬思純也很不錯,在站台送安生的那場哭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看到安生帶着家明貼身的項鍊前後感情是非常不一樣的,前者我認為是七月面對從小到大一起生活、自己給予對方的一切的好朋友即将要與自己的軌迹分離的不舍(其實不是真的舍不得,但此時她的淚水都是源于表面的不舍),後者我認為是七月内心已經隐隐約約得明白她對于爬山時的猜疑已經證實,這時是感覺到驚訝、背叛、不安和掩藏。馬思純展現了一樣的眼淚但是不一樣的情感,當大家已經共情于她與安生分别時單純的傷感,她用臉部的表情變化牽引着情節的深化,我深感演技的強大。
再說電影情節本身,是兩個一起成長的女生的故事,是當男友出軌閨蜜的故事,是兩個女孩互換人生的故事,是到27歲就死亡的故事。或者換個視角來看,我覺得這是部關于女性在當代社會人生選擇的價值問題。七月基本走的是中國大多傳統家庭中女孩走的路,乖乖的,知道怎樣讨大人喜歡,踏踏實實得讀書,接受父母對她大學專業的選擇。心裡最清楚面對的愛情已經不再單純、完整,但是依舊選擇隐忍,希望能和家明能像大學時期規劃的那樣結婚買房,完成一切安排好的人生。而安生不一樣,她沒有父母,她說25歲之前叫流浪,25歲之後叫浪。她“命不好”,從小到大得到的愛隻來自七月,她酷爽率性的生活教人羨慕但是誰也不想真正去生活她的生活。從胡同到雪山再飄到海上,她在七月讀書的幾年,見過了世界。然而最後對方真的好像成為了對方,27歲就死真的實現了。現在已經2021了,我手邊是借來不久的科特柯本傳,也許到了27歲人生在某種意義上就真的結束了。
七月媽媽在七月決定離開時對她說的話依舊讓我感動:“女孩可以走的路很多,人生折騰點未必不幸福,隻是很辛苦,女孩子不論走那條路都很辛苦,但我也希望我的女兒是個例外。”希望不管我們目前選擇的路是否坎坷艱辛,都能慶幸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選擇的人生。
Zn Cu